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 | 此心安处是吾乡

长江云新闻  2024-12-28 22:04:03
分享到:


今天的《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请文玉洁带来十堰移民狄军和刘殿琴的故事。

同一条乡村公路,潜江市柳陂新村的“南水北调”移民们,走了十多年。十年前,他们刚从十堰郧县搬迁到这里,行道树尚未长成,树下是大片空地;十年后,路变成了树荫浓密的柏油路,空地上也建起了学校、休闲广场。光阴如梭,移民们的生活又发生着怎样的改变?我们走进江汉平原,去看看。

医生:第一次是这个腿怎么疼痛?下雨的时候?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狄军:不是下雨,去年也是这个冬天,前天有点发炎了,关节里面有点胀疼,现在干这个地里的龙虾,湿气太重引起的。

刚从医院回来,狄军简单收拾了一番,又出门了。他惦念的,始终是那片龙虾田。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狄军:搞了个防逃网,一个田半边500米,不搞的话,假如是打雷,虾都会爬坡起来跑,它跑得挺快,搞农业的话基本上是没有闲的。

这个冬天,村里闲不下来的,还有办采摘园的刘殿琴,他和狄军都是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后,两人都选择了搞农业。此时,两人的心情都很焦虑!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刘殿琴:其实这块原来就是有大棚,因为今年年初那一场冻雨、大雪,然后全部垮了,打算把这一块再重新建起来。

腿伤、被雪灾摧毁的大棚、干不完的农活儿……这些,难道就是10年光阴留给狄军和刘殿琴的全部吗?我们试图从两位移民的回忆中,寻找答案。

那是2010年的夜晚,一万一千多人,浩浩荡荡,从十堰移民到潜江。告别故土,每个人心情都很沉重。临行前的傍晚,狄军还独自一人前往祖坟,给已故的亲人上了最后一炷香。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狄军:两个姐姐、我的父母都不想走,特别是他们老一辈的,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的。

记者:你那时候哭了吗?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狄军:我还好,他们都不走,我说走啊,该走了,你都要放下,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前半生我没混好,下半生肯定要混出个名堂。

纵有万般不舍,也要挥手告别。从秦巴山区,来到江汉平原,狄军和刘殿琴选择相信脚下的土地。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刘殿琴:刚开始来这里都是一无所知,是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慢慢感觉这边土地肥沃,种萝卜蒜苗很壮,就不用上肥,它就长得很壮。

潜江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狄军:因为我们这田开始是没人种,我就包了600多亩,政府带动了以后,饲料农具都是相当好购买,或者是虾有了病,马上就有专家给你指导一下。

在潜江市移民部门的帮助下,刘殿琴办起了蔬果采摘园,狄军则开辟了百亩虾稻田。如今一有空,狄军就会跟妻子一块儿编织来年要用的虾网——这些“老伙计”跟了他十余年,旧网连着新网,越结越长。这两个移民前连锄头都不会用的人,几年下来,真就干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农业大户”。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狄军:养虾太辛苦了说实话,就是一个辛苦,必须要亲力亲为,累得饭都不想吃了,你看我以前没有茧,现在茧多深呀。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刘殿琴:它这个是一个长尖椒,这个品种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以前人们会觉得农业可能是一个拿不出手的身份,但是现在我觉得我作为农民,我觉得我蛮自豪。首先我种出来的东西非常健康,而且我现在有一大批的顾客。

砥砺前行的人,总能与时代同频。这十年,潜江小龙虾爆火出圈,狄军成了最早站上产业风口的那批人;这十年,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刘殿霞的采摘园经济收获了丰厚的口碑与人气。此时,再看那出逃的龙虾、干不完的农活儿......这些焦虑,在狄军和刘殿霞口中,已成幸福的烦恼。十年光阴,留下了比财富更宝贵的东西。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狄军:当时我们当村干部那段时间,土地都流转不出去,到现在是土地抢着搞,老百姓抢着来养虾,我感觉这个项目我带出来了,所以说我感到挺高兴的。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柳陂新村村民 刘殿琴离开家乡,肯定是故土难离,但我们要往前看,所以说不管到哪里,你只要是勤奋,只要是肯干,我觉得都不是问题。

从郧阳带来的老橘树,依旧年年硕果;从老家带来的黄酒,依然酿得香甜。是什么改变了呢?或许是孩子们遗忘的乡音吧、又或者是老父亲不再提起的“回去”的念想……步履不停的人们,回望来时路,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长江云新闻记者 胡禹 张龙 潜江台 艾帅)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