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升值记”:从1.0到3.0,听绿水青山的回响
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湖北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基线,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在荆楚大地展现出充满生机、绿意盎然、流金淌银的生态画卷。
在长江三峡西陵峡畔,有一片被世人誉为“大自然的宝库”的地方——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12月,据国家林业科学研究院对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金丝猴的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调查发现,保护区中川金丝猴种群数量已增加到800余只。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理念实践的热土,是巴东儿女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的绿色篇章。从生态保护1.0到3.0,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听绿水青山的回响,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生态保护1.0
守住红线保生态
位于北纬30度线附近的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保护区总面积达30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其中最吸引人们目光的便是那群身披金色毛发、活泼可爱的川金丝猴。
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蒋邦琼:“像这一群金丝猴大约有100多只,树上是少量的,地下到处都是。它因为这个季节,几乎都在我们伍子坪这一块,这一块的食物特别多。再就是高山下大雪了,缺少食物了。我在这里监测不到一个月,就发现8群金丝猴。”
如今的保护区是一片生态净土,但在十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保护与发展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百姓靠山吃山,野生动物侵犯村庄。保护区的建立,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将人与自然隔离开来。红线以内,是生机勃勃的野生动植物世界;红线以外,是依靠自然资源为生的老百姓。砍伐、狩猎、种植养殖,这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保护区的存在格格不入,冲突在所难免。
2012年12月,第一批林业系统的10名员工,在这片30万亩大山深处,垦出了一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当时还在打猎的蒋邦琼蹲守半个多月,在山上打到一只小麂,小麂的腹部淌着浓浓的乳汁。“它就是一个刚生完孩子的一个母亲,当时我心里就不是一种滋味,回来之后我就决定不再打猎了。我愿意进来参加,就是保护这些野生动物。”蒋邦琼说。
在保护区第一批骨干成员的努力下,漫山遍野的丛林里,布上了红外相机,关注着野生动物的一举一动,关怀着这片大山里的每一种生灵。4年的时间里,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对生态保护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0万亩的保护区,不能只靠管理区的同志们!只有建立更大的生态保护“朋友圈”,尤其是把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也带动起来,才能真正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在管理局这样的思路引领下,有的村民主动上缴了猎枪,从狩猎者变成了守护者;有的村民举起了手机,成了动植物的监测者;还有众多大自然的爱好者,用他们知识和技能,成了这片大山忠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真正的保护不仅仅是限制与禁止,更是引导与帮助。守住红线保生态,生态保护1.0,是巴东儿女和原始森林的和谐共生,也是人类面对自然保护的一次主动转变,它告诉我们,保护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生态保护2.0
生态堆肥让天更蓝
进入秋冬季,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们,总会动员当地的村民们,粉碎地里的玉米秸秆。在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创新性地推行了生态堆肥项目,旨在解决传统农业废弃物处理带来的环境问题。
以前村民们为了省事,通常会将地里的秸秆直接烧掉。不仅存在火灾隐患,还导致空气污染。而现在,在护林员的动员下,村民们开始利用破碎机将秸秆粉碎,并与动物粪便混合进行堆肥。
为什么村民处理秸秆的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呢?这不得不从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说起。当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2.73%,漫山遍野的森林植被涵养着珍贵的水源,保护区内生长着很多珍稀动植物。这片绿水青山,这里的自然生灵,最怕的就是森林火灾。
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钱才东介绍到,“我们保护区应该说最天大的事儿就是森林防火。促进保护区老百姓生产生活转向绿色低碳,做好保护区的生态工作,在当前非常重要。”生态堆肥不燃烧,没有进行废气的排放。同时畜禽粪便能够得到利用,也不会形成“面源”地污染——秸秆跟畜禽粪便,通过发酵之后,再回到土壤当中,又能够改善土壤的质量,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箭三雕。
从焚烧秸秆到生态堆肥,这一转变不仅减少了废气排放和土壤污染,还改善了土壤质量,促进了生态循环。通过生态堆肥技术的普及,保护区内的防火安全和生态保护工作得到了显著提升。防火宣传、鲜花祭祀等正向引导措施,也逐渐改变了老百姓的传统观念,让保护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村民们也逐步认识到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的重要性,纷纷响应并参与到这一环保行动中来,共同为守护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同时,乡村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等创新举措也悄然兴起。野茶、蜂蜜、矿泉水等特色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生态保护2.0的“生态收益”越来越大,保护区内的每一位村民都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生态保护的理念,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来。
生态保护3.0
生态循环换山常青
如果说生态保护2.0是村居的低碳生活,那么生态保护3.0则是不断深化的生态循环意识和不断扩大朋友圈的社会共识。
杨献春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不仅深情守护着祖辈传下的白杏木箱,更以实际行动捍卫着这片大山的生态。面对曾有人意图砍伐原始林木的危机,她和丈夫坚守三天三夜,成功保护了珙桐树等珍稀植被。随着保护区的建设,杨献春成为首个女性护林员,她将对大山的情感转化为巡护的足迹。在日复一日的巡护中,她产生了新的思考:生态保护不仅是杜绝破坏,更需倡导绿色低碳、节约共享的理念。
而当初那片用生命捍卫过的原始林木,是最令她魂牵梦萦的记挂。怎样才能更好地守护它们?让它们真正成为后代子孙的财富?在日复一日的巡护中,杨献春对守山护林的工作产生了新的思考。生态保护首先是杜绝破坏,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也引起巴东县金丝猴保护区管理局的思考。
管理局局长钱才东发起生态募捐和修复活动,动员群众捐赠并翻新老物件,减少自然索取的同时传承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募捐成为了一个亮点。无论是五保老人捐赠的百年农耕石碾,还是祖上的老宅子门窗,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这些物品经过修复后,成为自然教育的活教材,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杨献春自学刷漆手艺,计划复原并传承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木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生态保护3.0时代,人类与自然在可持续循环中相互滋养、共同守护的美好愿景。
“真正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巴东金丝猴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钱才东说。于是,一批批“守护者”们走出保护区,走进社区、机关、学校,宣传保护理念,邀请各界人士走进保护区,感受自然的魅力。
从生态保护1.0到3.0,每一步都凝聚着巴东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态保护的真谛,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