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一生一世一条江”,作家梅洁的“汉水情结”

长江云新闻  2024-12-25 21:59:15
分享到:

2014年12月27日上午,清澈的水流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北京团城湖明渠闸口喷涌而出。跋涉1432公里后,甘甜的汉江水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终点——北京。

那一天,梅洁就在现场。“那是汉水第一次在北京露面,看到家乡的水穿山越岭来到北京,我当时‘啪’地扔下包,跑到湖边,捧起水就喝。”梅洁说,那一刻,她又想起了那些扶老携幼远离家园的移民,想起他们含泪对她说过的话:“以后你在北京喝上老家的水时,给我们捎个信儿……”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相当于调出5000多个西湖水量,惠及沿线45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85亿。在《南水北调这十年》全媒体直播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梅洁说起自己当年创作时亲历的场景,几次动情落泪。

丈夫弥留前记挂的那本书

梅洁,1945年11月生于湖北郧县城关镇,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0年,35岁的梅洁走上创作道路,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眷念,她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汉水烙印。

1992年,梅洁创作的10万字报告文学《山苍苍,水茫茫》发表,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中国水利工程中移民处境和牺牲奉献的文学作品,也由此开始了她长达30多年围绕汉水移民命运以及南水北调进程的写作。2007年和2012年,梅洁又相继发表了40余万字的《大江北去》和90万字的《汉水大移民》,至此,她完成了被评论界誉为“南水北调三部曲”的有关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移民的长篇纪实文学。

走进梅洁位于北京的家,书柜和地板上整齐码放着各类书籍。梅洁说,乡情最是难舍,在她心里,“南水北调移民三部曲”的分量也最重,“如果没有这140多万字,写再多的作品也会‘失重’。”

滚烫的文字背后,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和不为人知的艰辛。2004年9月,梅洁筹写《大江北去》时,丈夫突发意外,弥留之际,婚后34年,他第一次落泪:“这次我的病可能要耽误你写你们老家的那本书了”霎时间,梅洁泪如雨下。3个月后,陪伴了梅洁半辈子的丈夫在昆明回北京的列车上猝然离世,抱着丈夫渐行渐凉的遗体,梅洁的心哭出了血。

2005年3月,安葬了丈夫的骨灰后,梅洁踏上了归乡的旅程。她沿着汉江走了200天,足迹遍及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五省市。她白天采访,晚上整理笔记,采访资料装了满满11个大纸箱,总重量近千斤。《大江北去》出版后,收到样书,梅洁第一时间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谨以此书献给我天堂里的丈夫”,她带着儿子到墓地前,一页一页焚书祭奠亲人。

跪在电脑前写了近40万字

面对万般困难,唯有迎难而上。书房就是梅洁的战场,她每天写作近十个小时,终因腰肌严重劳损、疼痛而不能自持。为了缓解腰痛,梅洁只能扶着书桌,跪在电脑桌前敲下了《汉水大移民》下部近40万字。“每当我跪下,我都在想:我是在向牺牲、奉献的我的故乡跪下!我是在向十几万背井离乡的父老乡亲跪下!我是在向美丽的汉江跪下……”

如此这般情深意切来自于一线的采访经历。在《南水北调这十年》直播中,梅洁分享了自己亲历的场景:“那是2010年冬月的一天,湖北郧县柳陂镇,一位大爷即将搬迁告别故土,家中的‘三分菜地’将要沉入水下。天空飘着雨,大爷坐在家门口的菜地前久久不愿离开,其他人都上了车,移民干部过来催促他,他恋恋不舍地站了起来,流着泪说:其实我不想走,我也不想搬迁,但是我知道北京人渴,那我就走吧……”这段动情的分享,将当天的直播推向高潮,#女作家回忆南水北调移民故事一度哽咽#的新闻登上多地同城热搜,全国30多家主流媒体官方微博、视频号转载转发。

这片土地的深沉和大爱是梅洁创作的不竭动力,“一生一世一条江”,身在燕京大地,书写“汉水情结”。梅洁就这样在几十年间,用文字记录并见证了十堰丹江口库区的岁月变迁和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沧桑巨变。

故乡啊故乡,我们生命相连互为生长

十年后,已年近八旬的梅洁又在2024年9月,跟随南水北调工程文化采风团,先后抵达丹江口大坝、陶岔渠首枢纽、中线穿黄、漕河渡槽、惠南庄泵站等,见证南水三千里北上。

重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北京团城湖调节池,但见杨柳依依,烟荷娉婷,梅洁又湿了眼眶:“北京人在这里打造了一处庄严的纪念广场——甘露台。广场南侧,九眼喷泉喷射着北京‘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情怀。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作出的牺牲。”

梅洁说,南水润北方已有十年,她希望继续通过作品,让更多人知晓“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背后的故事。她为故乡专门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致故乡》。她在诗中写下:

汉水清清北上

一条蓝色飘带

三千里悠长

系紧了北方 南方  

系紧了沿途无数城市  村庄

从此

我们同饮一条江水

生命相连  互为生长

三千里北上的汉水

是天上银汉 

是地上福光

(长江云新闻记者 华磊 柳芳 张益恒)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