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 | 河北滹沱河:风沙走了 鸟儿来了

长江云新闻  2024-12-22 19:53:14
分享到:

这条发源于太行山脉的河流,叫滹沱河,是河北石家庄人民的母亲河,它流经10个县市区,长约205公里。你看,一幅生态画卷尽显诗意!但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由于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滹沱河干涸断流了40多年,十年前,我们的记者就曾在滹沱河拍到了这样的画面:

记者 严羽:在我的身边,“禁止游泳”的标志依然醒目,可我身后这条石家庄人的母亲河,已经断流了好几年。

从干涸断流到四季有景,滹沱河的生态蝶变,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去看看。

河北省石家庄市观鸟爱好者 王振山:你看这白鹭有好多种,有大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

记者 索一方:还有黄嘴的?

河北省石家庄市观鸟爱好者 王振山:对,黄嘴的,那个是国家一级的,特别少。这个特别漂亮,这个肯定好看。你看,非常清楚吧。

记者 索一方:它这什么姿势?叼了个虫吗?

河北省石家庄市观鸟爱好者 王振山:叼虫。

记者 索一方:好可爱。

河北省石家庄市观鸟爱好者 王振山:这都是滹沱河拍的。

他叫王振山,是石家庄有名的观鸟爱好者。从事动物保护工作多年的他,对野生鸟类有特别的偏爱。过去,为了拍鸟,他全国各地到处跑。

河北省石家庄市观鸟爱好者 王振山:以前我走了好多地方,开着车到处去拍,到东北拍、到内蒙古拍、到南方,都去过,这现在不用跑了。

可是现在,光是家门口的鸟儿,都让王振山拍不过来。

河北省石家庄市观鸟爱好者 王振山:这个水面过去天鹅少,现在天鹅最多几百只,一大片;每年到鸟的迁徙季的时候,水里的鸟儿,品种特别多,就近拍多好,人力物力都省了,特别高兴。

王振山说,如今的“百鸟天堂”,就是滹沱河重现生机的最好体现。十几年前,随着上游来水减少,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以下河道一度断流。断流的河床变成天然垃圾桶,滹沱河沿线更是成为石家庄市区主要的风沙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工程运维服务中心工程科科长 刘伟:没了水,沙子就全部裸露出来了,北方天气就是风大,一刮风真的是那种黄沙满天的感觉,根本就睁不开眼。

干枯的滹沱河成了华北平原一道刺眼的“伤疤”。2014年,来自丹江口水库的南水沿着干渠一路北上,可人们没有想到,好不容易盼来的水,却留不住。

河北省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原来的河道大部分里边都是这种沙质,上游粒径大一些,甚至有一些粒径十几公分、二十公分的卵石;下游它就是比这个再小的一些沙土,整个河道上都是这种沙质的土壤,渗水能力是比较强的,完全存不住水。

常年的地下水超采,这片土地早已如同“漏斗”,水放下去三四天,都渗进了河道的沙坑中。怎么办?工程人员下定决心:换土。

河北省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用一些生态材料,做一些减渗处理,一个是黏土防渗,一个是膨润土防水毯,遇水以后膨胀,减少渗漏。

记者 索一方: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猫砂。

河北省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对,有点这个意思。

从2017年开始,当地投资180多亿元,对全长109公里的滹沱河开展生态修复。康晓亮120多万字的20本笔记,不仅记录着康晓亮多年的工作,更是石家庄历史上最大生态修复工程的见证。

河北省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109公里,是一个非常非常宏大的工程,这个复杂程度、这个工程规模,都是超出了我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我的认知范畴的。我们在生态修复过程当中,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荷花、莲花、水葱、芦苇,本地的乡土植物,达到多层次的生物环境,来引导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河北省石家庄市民 孟先生:这一片真的是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子。我们一家子都喜欢骑车子,就绕着这一圈,唉呀妈呀,太好看了。我们河北也是有可以旅游的地方的,周末到河北!

河北省石家庄市民 孟林泽:这么近,那么美,周末来河北,看看滹沱看看水。

跨越山河,越来越多的华北河湖,在“南水”的滋养中,悄然焕新。

在邢台,干涸断流近30年的百泉、黑龙潭等泉眼相继复涌,擦亮了当地“太行泉城”的金字招牌;在雄安,白洋淀淀区野生鸟类增加至286种,较补水前增加了80种,为新区注入新的活力。

10年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河北供水超220亿立方米,其中向河湖生态供水约72亿立方米。

这些生命之河,正在成为城市生长的“新轴线”。

(长江云新闻记者 索一方 朱哲鋆 河北台 苏杭 高健 苏会峰 邢台台)

责任编辑 解清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