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 | 河南辉县:30年不见的水稻田又回来了
南水究竟给河南带来了什么,我们接着来看,今天的《南水北上·十年印记》,我们的记者来到的是河南省新乡辉县市。看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那里的人们、那里的田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0年前,被誉为“北国小西湖”的河南百泉湖,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湖泊长期断流,别说“百泉”,“一泉”也看不到了,裸露的湖底甚至一度成为杂技和马术表演场地。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一渠“南水”涌入湖中,唤醒了干涸的湖泊,重现了消失多年的百泉喷涌美景,更圆了村民们二十多年来复种水稻的梦。
村里大喇叭的声音:听到广播,带上户口本,永顺合作社分红,抓紧时间来啊。
在新乡辉县市所可楼村水稻合作社发“年终奖”的日子,村民张玉臣早早就来村委会门口排起了队。
新乡辉县市所可楼村水稻合作社工作人员:张玉臣,六人六袋。
“年终奖”不是现金,而是大米。2022年,村里成立水稻合作社,尝试种下50亩水稻,大获丰收,今年,合作社将种植规模扩大到250亩。拿着沉甸甸的大米,张玉臣乐开了花。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胡桥街道所可楼村村民 张玉臣:很高兴的,我们(村)自己的品牌,是富硒大米,(上世纪)80年代以前俺这都是水稻之乡,我们所可楼(村)种这个水稻就是最出名的,三、四十年都没种(水稻)了。
张玉臣可没有吹牛,河南辉县曾是贡米产地。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过度依赖地下水导致河湖干涸,水稻种植成本越来越高。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胡桥街道所可楼村村民 张玉臣:打60多米的井都抽不出水了,都没水了,抽干了,种水稻不挣钱,还得一斤亏个两三百块钱。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文物保护中心讲解员 王开阳:整个湖面是完全是干涸的,我们的百泉湖当时被称为跑马场,我也被人称为是跑马场讲解员,我当时也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张玉臣曾经是种植水稻的一把好手,可好手艺也解不了无水之困,无奈之下,张玉臣只能从头学起,改种玉米、小麦等耐旱作物。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胡桥街道所可楼村村民 张玉臣:一亩玉米大概就是一千二百多块钱,种水稻一般都是三千七八、四千来块,你不接受也不行,你旱你不种玉米不行。
转机出现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对辉县峪河、百泉湖进行生态补水,极大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2018年以来,辉县地下水水位上涨了4.6米,一度干涸的“北国小西湖”重焕生机。辉县,又开始有了水稻田。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文物保护中心讲解员 王开阳:自从“南水”途径辉县,我们的生态恢复了,我们湖里边的天鹅,还有鱼类种类非常繁多,我们心中的“小西湖”又回来了。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股股长 靳献军:2014年通水之后截止目前,辉县共使用了南水北调工业和生活用水6500万立方米,在2020年、2021年两个大旱的年份,补充地下水超过了7000万立方米,大概相当于5个西湖的水量。
现在,在张玉臣家里,过去离不开的抽水泵已经好几年没用过了,生出斑驳的锈痕,自家的水稻田还成为当地农业实践课的打卡地。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胡桥街道所可楼村村民 张玉臣:学生都不知道这是水稻大米,(以前)学生都没见过,感到稀罕。
连续几年的好收成让大家有了干劲,合作社自创的“辉县大米”品牌即将推向市场,村里还投资了200万新建一个水稻加工厂。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 邵长红:2021年以前辉县水稻种植面积就仅仅30亩、20亩,就不再作为统计了,现在增加到了1600亩,南水北调工程的地下水的补充,对咱们本地的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胡桥街道所可楼村村书记 郭小军:不断地请教科技学院,包括农科院一部分教授专家,把我们村里边自己的品牌要推广出去。
喝到的水,甜了;复种水稻的梦,圆了;村民的腰包,鼓了。离开村子前,张玉臣特地带着我们来到眼前这块种着小麦的田里,说起了他明年的小目标。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胡桥街道所可楼村村民 张玉臣:有这个南水北调的水过来,我们也敢想,敢干了,等到明年你再过来,这一片全部都是水稻,往地里边一过,都是稻花香,都是香喷喷的味。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河南省供水234.38亿立方米,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120万亩。过去的“南粮北调”已转换为“北粮南送”,形成了南北之间水要素和粮食要素的“南北互济”。 一渠碧波三千里,川流不息。
(长江云新闻记者 祝如月 谭思为 河南台 卢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