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北京小伙儿探秘《水下的故乡》 | “南水”给河南带来什么改变?
来看连续报道“95后北京小伙儿探秘《水下的故乡》”,在一路南下的旅程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祁昊心里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认知,而北上的“南水”给沿线各城市带来了哪些变化,在郑州的探访中,祁昊找到了一些答案。
郑州是一座缺水型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二十分之一。10年前,郑州人的饮用水主要依靠黄河地表水以及一部分黄河滩区地下水。10年后,清澈的丹江水充盈着郑州境内129公里的干渠,成了郑州近千万百姓的幸福水。
纪录片《水下的故乡》水下摄影师 祁昊:目前郑州大概90%以上,全部使用了南水北调的南水了。
据监测,“南水”流经郑州段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地表水二类标准及以上,有时甚至会达到一类标准。一类水质是什么味道?祁昊决定尝一尝。
纪录片《水下的故乡》水下摄影师 祁昊:今天是我第一次真正触摸到了南水,给大家摸一下,凉凉的这感觉,咱们现在真正地品尝一下,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南水是一个什么样的口感,还真有一点小时候山泉的感觉,有点像我在高原喝冰川融水时候的那个状态。
10年间,“南水”源源不断流入河南郑州、焦作等8个省辖市,居民吃上了好水,沿线各地的农业生产也焕然一新。在郑州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粮食之于中国,水之于粮食,有着不一样的深刻诠释,祁昊深受触动。
纪录片《水下的故乡》水下摄影师 祁昊:明白了粮食,对于咱们人口这么多的中国来讲,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说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咱们自己的粮,就是一件天大的事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 杨晨: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并不在于直接向农业供水,而是在于它将原来挤占的农业用水归还于农业,平衡了整个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10年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供水超237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3500万人,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120万亩。10年间,“南水”润北生生不息,“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守护故事依旧在续写,祁昊的探寻之路仍在继续。
纪录片《水下的故乡》水下摄影师 祁昊:现在库区的移民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也是我想去了解的一些内容,所以一定要到源头去看一看。
(长江云新闻记者 秦婧 郭明辰 袁汝成 毛捷 俞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