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第三届“鄂有绝活”一等奖专访 | 赵洪啸:用陶笛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长江云新闻  2024-12-19 17:08:30
分享到:

12月15日至16日,湖北省“工友杯”第三届“鄂有绝活(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决赛在武汉工人文化宫举行。

来自全省的70名技能高手围绕数字经济类、先进制造类、现代服务及新就业形态类、乡村振兴类(含非遗传承)赛项同台竞技。巅峰决战,四大赛项“王者”揭晓,冠军们应邀接受长江云专访,讲述他们的获奖感悟。

乡村振兴类(含非遗传承)赛项一等奖

赵洪啸:小陶笛大世界

在乡村振兴类(含非遗传承)赛项比赛中,有一位音乐老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脱颖而出。他就是赵洪啸,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陶笛艺术研究所所长,现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海外来连线,技惊四座

身处异国他乡,赵洪啸以一根网线为桥,将陶笛的悠扬旋律跨越千山万水,送达比赛现场。他以现场连线的方式参赛,用陶笛惟妙惟肖地模拟青蛙、布谷鸟、斑鸠、蝉鸣、蟋蟀、马嘶等各种声效,还展示了用药瓶吸管作为材料现场1分钟制作“药瓶陶笛”并演奏的过程,这一绝技赢得了全场评委的高度关注与赞赏,摘得赛项桂冠。这份荣誉,对于赵洪啸而言,既是意外的惊喜,也是对其多年来在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领域默默耕耘的最好回馈。

万物皆乐器,创意无限

赵洪啸的音乐才华,不仅局限于精湛的演奏技巧,更在于他那“万物皆乐器”的创新理念。从吸管到药瓶,从日常用品到自然材料,他总能慧眼识珠,发掘出它们潜在的音乐价值。在采访中,赵洪啸分享了自己如何将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转化为独特乐器的过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乐器结构原理与声学知识。他认为生活中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声音语言,等待着人们去倾听、去发掘、去创造,这成为了他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激励着学生们去探索、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

赵洪啸还精通乐器改良制作,获得中式印第安笛等二十余项乐器改良发明专利。此外,他还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原创作品《风叶恋》、《野狼》已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社会艺术考级十级曲目中的考级作品之一。

支教二十载,音“悦”人心

除了在音乐创作与教学上的卓越成就,赵洪啸还长期投身于乡村音乐支教事业。自2004年起,他已连续20年组织并带领支教团,深入全国各地的偏远乡村,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音乐的种子。他捐赠乐器、开设音乐课程,让孩子们爱上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与成长。赵洪啸深知,音乐是心灵的桥梁,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音乐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音乐之美滋养每一颗心灵。

赵洪啸还先后出访意大利、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参加演出、比赛、学术交流活动,将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赵洪啸的故事,是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他用陶笛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用创新点亮了文化传承的火花,更用支教传递了音乐之爱与希望之光。

责任编辑:金晓彤

责任编辑 龚晓艺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