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通城:小流域综合治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小流域连接着一方水土,照应着一方百姓。2024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北港镇枫树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被纳入县级试点,北港镇把枫树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秉持共同缔造理念,探索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
北港镇枫树河小流域地处药姑山脚下,属于陆水上游片区三级流域,地貌类型为丘陵,是陆水河、铁柱港河源头之一,流域面积3655.49公顷,治理小流域河段3.65公里。小流域包含1个农村社区,7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8800多人。
寒冬时节,北港镇枫树河沿线层林尽染,河道坚固宽阔,两岸绿树成荫,呈现出一幅水清、河畅、景美的画卷。
“在河道整治之前,河道非常的狭窄,里面都是淤泥,漂浮着垃圾。”北港镇沉山村村民胡淑芬介绍,“整治后,河道拓宽了,水也更加清澈了,周边村民的幸福感也显著提升。”
变化始于枫树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如何治?北港镇选择从源头治理开始。
北港镇雁门村地处枫树河的源头,当地的雁门水库是重要水源地,直接关系到下游群众的饮水安全。今年,当地启动雁门水库雨污分流与污水处理工程,严格防范水源地源头污染,从源头抓好整治提升。
北港镇雁门村党支部副书记章文利说:“村民的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处理,改变了以往污水横流,或者之前直接流往水库,影响水库水质的现象,现在经过集中处理,雁门水库的水质就长期保证在Ⅱ类以上。”
除了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如何处理也是雁门村面临的挑战。雁门村实行“撤桶并点”农村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按照“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垃圾分类桶集中管理、精准投放。同时,推行和完善人居环境整治收费机制,每户按年收费,对收费使用情况及时公布。
章文利说:“通过屋场会的宣传,逐步地推行环境卫生的收费制度,一开始村民都是难以接受的,村民参与之后就更加注重环境卫生改变,我们村里的整体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治理的同时,北港镇政府还引导周边村民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鱼药的用量,有效改善了流域水质,过去让老百姓犯愁的秸秆也能变废为宝,变成农业有机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北港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易金辉说:“对农业秸秆进行粉碎还田,增加了土地有机质,农药投入品和化肥用量得到了减少;政府还有一定的补助,对农药化肥包装物进行定点回收。通过这些举措,农业环境变好了,现在很多稻田不需要使用农药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收成。”
农业生产环境改善了,也吸引了不少“新农人”回村创业了。北港镇横冲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同富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将全村土地流转起来发展产业。刘志刚返乡创业,经过多年发展,流转了120亩土地,从事大棚育苗,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这种“共富”模式还被复制到北港的传统粮酒产业。当地依托酒业协会,注册“北港粮酒”公共品牌,探索运用“万家共富工坊”模式,采用加盟运营的方式,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7000多个北港小酒坊纳入到打造“北港粮酒”公共品牌体系中来,共举一面招牌、共做一个产业。“北港粮酒”品牌建设管理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责、社会共建,将北港粮酒地方标准纳入省产业链品牌建设,坚持品质至上,对酒业协会会员开展酿酒技术、销售渠道、店招风格统一指导和规范。目前,已有“万家共富工坊”33家,年均销售额40万元,年均利润20万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治水亦治村。北港镇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北港镇横冲村,当地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建围栏、种瓜果、植花草,打造“四小园”,即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庭园。村民们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增“绿”,产业生“金”,百姓添“福”。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北港镇枫树河治理的综合效益正在加速释放。
北港镇党委书记张志龙介绍,北港镇枫树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紧扣“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这一目标,坚持科学谋划、源头治理、资源盘活、联农富农、机制长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北港镇将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更加科学的规划、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广泛的群众参与,共同绘制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美好蓝图,让群众在绿水、青山、沃土中共享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通城实践贡献力量。
全媒体记者 吴雷
编辑 祝思思
一审:黎赛明
二审:胡 颖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