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站 | 荆门钟祥市柴湖镇综合文化站:立足特色,守正创新,点亮移民大镇乡村文化之光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位于荆楚腹地的荆门钟祥市柴湖镇是全国最大的水库移民集中安置区。20世纪60年代,丹江口水库河南淅川4.9万群众为支援南水北调水源地建设,成建制整体搬迁到了钟祥市柴湖镇,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也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如今,在大柴湖,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
走进钟祥市柴湖镇文体活动中心,柴湖镇综合文化站公益课堂戏曲班的教室里传来浓郁淳朴的豫剧唱腔,30多位学员正全神贯注地跟着“老移民”余建芳学唱豫剧。老师讲得仔细,学员听得认真,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室里热闹非凡。“我们这个班一共报名了32人,大家都退休了,原来都在打麻将、做家务,空闲的时间多,现在充实了,太好啦!”柴湖镇综合文化站公益课堂戏曲班班长刘清先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他们一星期来文化站公益课堂活动几次,非常开心!
柴湖镇文化站公益课堂戏曲班的学员都是“老移民”,对豫剧有着浓厚的兴趣,柴湖镇文化站开办的公益课堂,为他们搭建了“记得住乡愁的平台”。柴湖镇文化站公益课堂戏曲班老师余建芳说:“我们老年人大部分是从河南移过来的,他们想学戏没有地方。柴湖镇政府、文化站搭建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在这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活跃柴湖的文化生活,大家笑着来,笑着走,大家伙每天乐乐唱唱,一个个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柴湖的戏曲文化,我们老年人要把它传承下去。”
柴湖镇是移民大镇,这里人口多,居住集中,文化丰富,为了打造特色文化强镇,柴湖镇镇政府、镇综合文化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楚风豫韵为基调,以公益培训为重点,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文化服务,在柴湖镇,学习、传承曲剧、豫剧、抬花轿、舞狮等传统文化蔚然成风。2024年9月,柴湖镇文化站公益课暨柴湖老年学校迎来了第二个开学季,乡村“大学生”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校园,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一张张熟悉的笑脸,让文化站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钟祥市柴湖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罗小丽对长江云新闻记者介绍:“我们把所有的教室都利用起来,开设了戏曲、书法、古筝、舞蹈、仪表这些课堂。最主要的是戏曲班,因为我们的移民喜欢豫剧、曲剧,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我们利用这个阵地把老一辈能够唱的、会乐器的老教师请来给他们传帮带,也有年轻人走到这个教室里面,一起来学习。平时我们一起排练,形成节目后,就由我们的‘轻骑兵’队伍到村里去送戏,老百姓非常欢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闲暇的时间多了,对文化的需求也呈多元趋势。近两年来,柴湖镇多方筹措资金340万元对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为柴湖镇群众打造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空间。
为满足柴湖镇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钟祥市柴湖镇综合文化站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农民春节文艺晚会、一场农民体育运动会、一次农民舞蹈比赛、一次书画展出活动,戏曲演出“大团队”与“小分队”送戏下乡,实现了“小型活动天天有,大型活动月月新”的目标。精彩多样的乡村文体活动,让农民站上了舞台的“C位”,把移民特色文化的精髓“秀”了出来。
刚从宽敞明亮的舞蹈班教室走出来的柴湖镇文化站公益课堂舞蹈班学员桂淅高兴地说:“我们舞蹈班是每星期二开课,每个星期大家都掐着算着,到星期二我们老姐们又可以在一起活动了。罗站长给我们配置这么好的教师队伍,建设这么好的环境,我们老年同学在这里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太快乐了!”
柴湖镇文化站公益课堂书法班学员杨玉成对长江云记者说:“这个老年大学,就拿我参加的书法班来说,不光是提升了书法水平,精神状态也变好了,人的精神境界也提高了。移民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应该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移民精神。”
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让移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造福移民大镇。柴湖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罗小丽说,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移民文化的自信。“公益课堂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在这里学习。后来,在办班的过程中,我慢慢感觉到老百姓能在这里学到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说,有了一个平台后,大家在这里活动,每个人都很开心,大家互相促进,互相鼓励,把这个平台当成自己的家,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像一家人一样,这种氛围特别好。大家思想境界提高了,而不是说我今天学会唱一首歌或者学会跳一支舞,其实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家心情愉快了,精神素养也提高了,文明程度也提高了,这才是每个人最大的收获。”柴湖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罗小丽说。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劲松 毕然 荆门台 谢安平 通讯员 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