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湖北·走看实验室 | 湖北光谷实验室:做高校和企业创新资源的“串珠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围绕重点产业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走看实验室》今天我们走进湖北光谷实验室,看他们如何创新开辟科研成果转化路径,让湖北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
在光谷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高亮教授团队正在进行短波红外相机性能测试,他们把相机装上自主研发的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就辨别出被检测物质的种类,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并且将短波红外相机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湖北光谷实验室胶体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项目组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高亮:通过红外(相机)对它拍照,只有黑白,通过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它是什么物质,比如只有五米的能见度,用上短波红外可能有70米的能见度,现在我们在某些指标上超越国外。
早在2012年,高亮教授团队就启动了这款芯片的研发,并一直致力于将芯片推向市场,但没有相应的产品作为载体,很难得到投资人的青睐。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去年光谷实验室聘请了专业成果转化团队,积极对接市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促成了一家红外产品研制企业与高亮团队合作,推出了原型样机,并将这款芯片装进了红外相机。
英睿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刘宇轩:从科研级的论文,变成真正看得清、看得见、摸得着的相应的产品,能够让他们(客户)在相应的激光检测、半导体检测等领域,去满足他们的一个使用需求。
为了加速成果落地、推向市场,光谷实验室按照科研团队和企业需求,定向匹配了专业工程师,配合他们完成产品小试,在多方的努力下,成果不断涌现。比如,国内首款基于自研电路的硫化铅量子点红外成像样机就开发成功,将于明年规模化交付,目前已经拿下了百万级的订单。
湖北光谷实验室胶体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项目组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高亮:我们最擅长的就是做研究方面,最多的产出是论文,光谷实验室完善这个技术,使它能够更满足客户的一些需求。
有了成功案例,今年起,湖北光谷实验室在全国率先探索招聘“技术经纪合伙人”,他们大多来自各地科技部门、高校院所或是科技型企业,懂技术又有一定的市场资源。同时,光谷实验室还建起“科学家+项目经理+工程师”的联合攻关模式。
湖北光谷实验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院长 唐江:我们聚焦在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门槛可能更高,是个长跑,光谷实验室提供了一些资金的支持,再提供一些信用的担保,让它不停地前进。
目前,光谷实验室“技术经纪人”队伍超20人,全职工程师近70人,已设立50多项创新科研项目,产出以实验室为专利权人的知识产权数量共计193项,转化金额超过2000万元。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唐清辉 邹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