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巴东有个71岁老嗲嗲 耍得一手好“篾活”

长江云新闻  2024-11-29 16:25:05
分享到:

从古至今,装饰也好,生产也罢,竹器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篾匠是“九佬十八匠”之一,千百年传承的篾匠技艺,是勤劳中国人的智慧结晶。篾匠们编织的篾器,更像是一个个时代的印记,为传统文化积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恩施州巴东县溪丘湾乡白羊坪村六组刘莫树的家里,珍藏着一把锈迹斑斑的篾刀,这把篾刀陪他走过了57个春秋,也见证了他从一个小学徒到老篾匠的人生岁月。今年71岁的刘莫树12岁开始学篾匠,从学徒开始跟着师傅走乡串户,这家做背篓,那家编簸箕,为附近乡邻编织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篾制用品。作为一个篾匠要掌握的一套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的基本功,刘莫树在一天天的上手练习中,逐渐烂熟于心。

篾匠刘莫树:“我选竹子首先摇一下,一看竹子要有竹尖,二竹子是硬杆杆,我们才能用这个竹子。”

每次做竹器时,刘莫树都会在自家竹林精心挑选竹子,竹子的好坏决定了竹器是否耐用、美观。在自家院坝里,刘莫树放下篾刀,用一双铁钳似的手,抓住裂开口子的毛竹,用力一抖一掰,啪啪啪一串悦耳的爆响,一根毛竹就此裂开。选好竹子后,接下来便是篾匠手艺最重要的基本功——剖篾。将竹皮竹芯剖开,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有的细如青丝,有的薄如蝉翼。

篾匠刘莫树:“打算比如说织筲箕的料子,首先就慢慢破,破好宽呢,一般的是一公分宽。”

编织竹器所有的篾片经过侧刀、刮刀剔边后,就可以开始定型编织了。

篾匠刘莫树:“编这个筲箕,首先要把圈织好。不然就织得不规范,不是瘪的就是圆的。”

一坐上长凳,刘莫树就迫不及待熟练地编织起来,一根根均匀的篾片上下翻飞穿梭,不一会儿功夫,一个筲箕就渐渐成型了。五十多年来,刘莫树为乡亲们编织的竹器数不胜数:簸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竹席……从农具家具到日用品,甚至姑娘出嫁时的嫁妆针线簸,刘莫树都信手拈来。不仅为附近乡邻的生产提供了便利,美观的装饰竹器也点缀了百姓的生活。

刘莫树的妻子周继元:“老伴儿做篾活做了几十年,自己做啊卖啊,我蛮支持他。”

篾匠刘莫树:“我每年销售篾器好几百千把件,第一是卖钱自己得了效益,第二是方便了老百姓。”

如今,篾匠这门手艺,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刘莫树的话饱含着骄傲与自豪,同时又有着对这门传统技艺即将失传的担忧。

篾匠刘莫树:“希望一些年轻人把我这个手艺还是要传承下去,不能失艺。”

(长江云新闻 巴东台记者 向利 责任编辑 蔡琛 谢宝莹)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