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你 | “中国好人”谭绍康:甘做非遗“探源人”
近期入选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的谭绍康,是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0多年来,他传承创新民俗文化,走村入户,整理编撰乡土民情,甘做非遗“探源人”。来看他的故事。
在恩施州巴东县溪丘湾乡白羊坪村,巴东堂戏传统剧目《送寒衣》精彩上演,附近的乡亲们闻声赶来,寻找儿时的回忆。
观众刘应明:“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看堂戏演出,今天听说这里有堂戏(演出),就过来看一下,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
巴东堂戏因多在堂屋内表演而得名,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200多年的声韵和本土方言深受村民喜爱,82岁的谭绍康端坐一旁演奏二胡伴奏,并在演出结束后进行现场教学。
谭绍康:“蹬着走只有脚后跟(发力)。”
巴东地处三峡,千百年来,遗存的民族民间戏曲、诗歌有百种。但随着现代都市文化的兴起,这些戏曲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如何让家乡戏活起来?身为平阳坝乡中心文化站站长的谭绍康,首先争取政府支持,筹建堂戏、皮影戏演出队伍,资金有限,食宿问题就自己解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绍康:“在我家里吃住,在我家里供的有三天,一个星期后,就又轮流到学员家里。”
在谭绍康的不懈努力下,堂戏、皮影戏慢慢回到了乡亲们的视野。紧扣时代主旋律,几十年间,谭绍康改编了传统堂戏剧目55个,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堂戏所吸引,甚至主动上门学艺。如今,堂戏班底从最初的不到10人增加到了如今的数百人,谭绍康也累计培养民间艺人1000多人,培养省级、州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人。
恩施州巴东县溪丘湾乡平阳坝非遗文化保护基地演员李静:“毫无保留地教我们技艺,我们真的很敬佩他。”
不仅要口口相传,还要留存有迹。退休后的谭绍康通过参加培训、反复听录音核对等方式,把曲谱准确记录,并撰稿近200万字,出版了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呼唤神农溪》《梦唤神农溪》《召唤神农溪》三部民间故事书籍,珍藏山民歌693首、婚嫁歌10种、丧歌123种、堂戏剧目55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绍康:“吃得这碗饭,爱惜这碗饭,对得起这碗饭,先祖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把它保护好、传承好。”
(长江云新闻 巴东台 黄华 阙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