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湖北:36年“复活”简牍13万枚
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湖北,有一位文保专家,投身文保事业36年来,他和团队不改初心、无悔坚守,让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简牍,焕发新的生机。
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文物修复室里,两名工作人员正轻轻地摆动着眉笔一样柔软的毛刷,小心清洗着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简牍。
让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简牍“复活”并“开口说话”,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方北松的不懈追求。1988年6月,方北松毕业于武汉大学,随即投身文保事业。“择一事,终一身”,36年来,他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抢救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简牍文物。
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竹木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在这些竹简上,记载内容涉及军事、医药、律法、数学等多个领域,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一枚简牍甚至是简牍上面的某一个字,就有可能揭开一段尘封记忆,填补一段历史空白。经过清理修复的简牍古朴典雅、字迹清晰,但是它们刚出土时却是糟朽难辨、软如面条。为了突破简牍保护技术,方北松带领团队吃住在实验室,反复做实验,核数据,创造了饱水简牍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十六醇填充脱水法的简牍脱色、脱水两项工艺。
经过专家20多个步骤的修复,一枚枚在污泥浊水中浸泡了几千年的简牍,得以重见光彩。截至目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先后完成9省市18万余枚简牍脱色,13万余枚简牍的脱水,完成了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修护。在这些保护修复的简牍中,保存着楚、秦、两汉、三国、晋等漫长时代的中华文明历史信息,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并为传承中华历史文脉提供技术支撑,具有极其重大的社会效益。
让简牍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如今,依托“方北松技能大师工作室”,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为简牍类文化遗产的“延年益寿”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来源:垄上行 记者 杨晗 袁帅 编辑 舒畅 编审 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