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践行总书记嘱托 我们在行动 |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 泽惠后人

长江云新闻  2024-11-13 19:47:31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在云梦县博物馆的秦汉简牍前久久驻足。他深情嘱托:“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潜心耕耘简牍修复与研究近20年,在这里,曾经的“冷门绝学”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一大早,在云梦博物馆,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鲁家亮教授带着30多名学生上起了实践课。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副教授鲁家亮:“脱水以后,其实变窄了,就是更小了,实物应该比这个大一点,0.7厘米左右。”

脱水后的简牍软如煮熟的挂面,为保护好这批文物,展出时间非常有限,鲁家亮早早计划着这堂课。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副教授鲁家亮:“在现场听了总书记的嘱托,把学生带到这个现场,让他们也去感受一下,加强加深学生的信念,以及从事冷门绝学研究的一个信心。”

展厅里,出土于云梦郑家湖墓地的“中华第一长文觚”(gu一声)竖立在玻璃保护罩中。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一字一句阅读了全文。这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篇幅最长的长文觚,90后博士生熊佳晖参与了该项目研究,今天,是他第一次看到实物。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博士生熊佳晖:“其实看到实物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

记者:“旁边的就是你和团队老师一起做的?”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博士生熊佳晖:“对,做的释文。有些字秦代的写法和现代是不太一样的,以我们今天的用字习惯给它表达出来。”

与文物“不见面”,却是史料的“翻译者”,简牍研究工作如何完成呢?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这里主攻简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睡虎地汉简、胡家草场汉简、河泊所汉简等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的整理工作。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黄浩波:“先拍照,然后给它做释文、分篇,是属于哪部分的,再给它排序,复原本来简册的状态,知道它写了什么。”

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今年年初,睡虎地汉简第一卷《质日》正式发布,为大众呈现了名叫“越人”的基层小吏连续14年的汉代“日记”,为研究西汉早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历时7年,6人团队修复好的《质日》共有63枚简。打开电脑,密密麻麻的9456个碎片被一一标注好序号,挤满了整个文件夹。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黄浩波:“9000多个碎片,大概可以比喻成我们把14年的日历全部切碎,放到洗衣机里面让它转一会再掏出来,把它先拼好,再复原回去。像我们这样就整天看电脑的,普通的眼药水对我们已经没有效果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为了做到研究的结果“不容置疑”,团队将辛苦研究的成果一次次推翻重来,一次次接近真相,最终得出权威结论。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刘盼:“湖北出土的这几批次简牍,填补了之前这段历史的空白,包括此前就是学界一直存疑的地方,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支撑材料,为早期的历史提供了不容置疑的佐证。”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高凯文:“现在的这些材料层出不穷,是必须有人去做、有人去整理的,就是有研究的责任在的。”

湖北是文物大省、文化大省。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湖北正大力实施荆楚文脉赓续、文旅产业倍增等九大工程,建设长江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等一批示范型项目,着力推动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黎黎 朱哲鋆 陈凯歌 云梦台 李铮)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