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调查丨涨价再打折促销,超长“双11”再现套路
“今天付尾款,涨价了”“付定金比不付定金还贵”……近日,不少网友吐槽“双十一”期间商家频繁调价、“双十一”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这些商家的行为,让不少消费者质疑“双十一”促销的意义何在?
消费者吐槽:“双十一”期间不少商家涨价再打折促销
近日,一位消费者向长江云新闻记者反映,服装品牌Gap官方旗舰店在“双十一”期间涨价。长江云新闻记者翻阅该店铺商品发现,在今年“双十一”开始前,该店铺一款卫衣价格为229元。10月14日“双十一”第一波预热预售开始后,该商品出现了价格波动,10月31日涨到了322元。11月8日,该商品价格一涨再涨,涨到了387元。
同样的商品,为何前后价格相差近100元?长江云新闻记者联系该商家,人工客服回应称,商品涨价与活动期间有关。随后客服附上了“双十一”期间的优惠满减活动细则。
这个先涨价再打折促销的行为,着实让人傻了眼。不仅如此,也有网友反映“双十一”期间,不少商家出现了临时涨价的行为。
“眼看要付尾款了,商家竟然涨价。6罐奶粉交定金时是1197元,距离付尾款还有7小时,价格涨到了1294.53元。”近日,一网友反映,在“双十一”期间购买奶粉时遇到了商家临时涨价的情况。
还有网友吐槽“双十一”期间买的东西比平时买得还贵。该网友在“双十一”期间购买防晒霜,在参加预售活动的时候,商品原价是139元,加上额外的进口税10.67元,总价是149.67元。通过88VIP优惠、跨店满减、红包等,最后该网友实付113.23元。而10月30日,该网友发现,同样的商品只需要支付97.85元。这比原先支付的少15.38元。
今年是“双十一”活动举办的第15年,“双十一”也成了全民瞩目的年度购物盛宴。然而,不少商家临时涨价再进行打折促销、频繁调整价格的行为,绕晕了消费者。消费者本想买得优惠,却没想到深陷套路。
律师:商家的这些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商家提高价格再打折促销、通过预售锁定用户再涨价,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上海邦信阳(武汉)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罗胜律师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上述商家行为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以及《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第十七条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明确禁止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经营者没有合理理由,不得在折价、减价前临时显著提高标示价格并作为折价、减价计算基准。经营者不得采用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的价格,作为折价、减价的计算基准或者被比较价格。
罗胜律师还表示,商家的这些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民事责任方面,消费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要求商家按照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进行赔偿;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的,按五百元计算。
专家:商家要注意提升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今年“双十一”活动开始得格外早,10月14日晚8点,天猫平台就率先推出“双十一”的第一波预售预热活动,这比去年提前了10天。“双十一”活动持续时间长,也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大家的购物热情。
同时,平台、商家也相继推出一系列优惠补贴,激活消费市场,提升消费意愿。然而,部分商家利用促销规则,推出“假优惠”,甚至玩起了价格游戏,这让消费者消费信心大大降低。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表示,商家的这些行为,不仅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还破坏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任关系,会损害消费者和商家的共同利益。“商业平台可以对商品进行价格公示,监管部门可以加强监管、实施有效监督,督促商家履行诚信义务,从而为电商消费环境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保护消费者权益。”
(长江云新闻记者 谢雅静 见习记者 沈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