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国·大江澎湃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用”为导向 向“新”而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近年来,湖北持续坚持以“用”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激情,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高地。湖北创新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如何实现深度融合?请看系列报道《奋进中国·大江澎湃》从一款刚刚面世的芯片说起。
记者 向昊:“在湖北省农科院蔬菜创新工坊里,我们看到了一副蔬菜未来智能化种植的场景,就比如说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大棚,它的温度北精准地控制在33℃,正负0.5℃内,而它的湿度则是精准地控制在99.9%。您可别小看了这个温湿度传感器,它被称为未来智慧农业的‘眼睛’,而它的核心零部件就是我手中这颗小小的芯片。带着这颗芯片,我们来到了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实验室里,也就是这颗芯片诞生的地方。说是学校的实验室,我们却在桌上发现了这样一张桌牌,地质大学和诶艾智能。一方是芯片的研发方,一方是芯片的使用方,而双方对接的故事,就要从我身后这电脑上的平台开始说起。”
就在这两天,这款百分百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流控芯片刚刚突破了远程更新的技术难题。而两个月前,诶艾智能的创始人晏文临,还在四处寻找这款芯片,这是企业开发农业传感器的关键。相关报告显示,这是一个全新的千亿级赛道。
武汉创客空间信息管理有限公司CEO 晏文临:“两年多来,我们其实一直在努力寻找,寻找合适我们的合作伙伴,其实一直都非常困难。”
困难,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这也是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在湖北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中,以“1家国家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477家新型研发机构”构成了实力强大的科技力量矩阵,而创新链和产业链如何精准对接?湖北以“用”为导向破题,搭建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形成了“企业出题、高校院所响应、以需定研”的新模式,线上“天网”负责汇聚科创资源,智能匹配;线下“地网”,进行深度探讨、完善细节,二者互为补充。
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万霞:“它的需求语言可能跟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团队的需求语言可能不太匹配,这个中间就需要我们“地网”团队,对他进行精准的服务。”
晏文临通过“地网”的团队,找到了从事养殖业传感器研发的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晶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副教授 张晶晶:“他的需求跟我之前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积累特别贴合,我们科研一般追求研究的性能要足够好,要足够高精尖,但是产业界更重要它会考虑市场量的需求以及成本,我们做科研产业化的目标就是与企业最终找到这个产品的平衡点。”
像张晶晶教授这样的科研人员,构成了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除了科创供应链平台,湖北还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组建车规级芯片等21家创新联合体等改革举措,构建起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近五年,湖北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37%上升到6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湖北的科技提质改革之路,还将持续走深走实。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 杜耘:“目前,湖北也在推行下游考核上游、整体考核部件、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的项目评价机制,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供需匹配,力争在重要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点,抢占科技创新高点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