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刘邦:英雄的绝唱,王者的传奇|沿着长江读诗词
战国时代的楚国,囊括长江中下游,雄踞南土半天下。楚国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就是当时长江文化的主体,也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翘楚。秦国灭楚而统一中国后,实行专制主义统治,以致“秦世不文”,创作萧条。楚人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张楚反秦。楚人项羽、刘邦北伐秦都,逐鹿中原。气盛情长、好咏喜歌的楚人,也使楚歌风靡天下。
万里长江一路奔流,穿过安徽之后,忽然折而向东,自南京进入江苏境内。它的南岸,中国古代称之为“江左”,也称“江东”。公元前202年的一天,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的汉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兵少粮绝,人疲马乏,夜晚又听到四面都唱起楚歌,项羽知道败局已定,痛苦和绝望充斥着他的身心,念及心爱的坐骑,面对宠爱的虞姬,他涕泪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连唱数遍,虞姬应和,左右啜泣。随即,他率八百余骑突围,终未能脱身。曾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站在一江之隔的北岸渡口旁,挥剑自刎。在战马嘶鸣和刀剑击撞声中,他或许曾最后一次眺望“江东”。
一曲慷慨悲壮、英雄末路的《垓下歌》,写出了项羽顶天立地的失败英雄的鲜明形象,写出了项羽豪气盖世又优柔寡断的个性和英雄末路而无限悲戚的心境。歌声音声不歇,这首具有楚歌特有韵律和情调的《垓下歌》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何海燕:
这是项羽在进行必死之战前夕所作的绝命词,这首《垓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的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短短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可以说是个奇迹。遥想当年,力能扛鼎的项羽,与叔父项梁率江东八千子弟渡江击秦,横扫秦军,威震诸侯,自封霸王,号令天下。谁知道,竟被常败在手下的汉王刘邦逼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不得不上演了这场“霸王别姬”的悲剧。但更可悲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项羽他始终不肯自我反思,而是将失败原因归于不可知的天命,可悲啊!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七年之后,“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在自己的家乡唱出了一曲雄豪质朴的《大风歌》,堪称帝王的千古绝唱。
公元前195年,刘邦统帅大军追击淮南王英布,得胜还军途中,路过久别的故乡沛县。为了庆贺胜利,他筵请乡中父老。席间,刘邦心情特别激动,即兴击筑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楚歌,写于刘邦在世的最后一年。短短三句歌辞,将历史的回顾、现实的感受、未来的忧思融合成一体,淋漓尽致地抒发出英雄感世、帝王忧国、游子思乡和老人嗟时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何海燕教授认为:
刘邦,他是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他起兵亡秦、灭楚兴汉,又平叛定汉,只用了七年的时间就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君主,创造了从布衣到帝王的神话,很了不起!从早年离乡的落魄无奈到还乡时的威加海内,他自然是兴奋的、欢乐的,还踌躇满志的。但是,这个时候内忧是没有消除的,外患依然是存在的,加之他年岁已老,也难寻求到为他守住江山、巩固王朝的人。所以说,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深处是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的。不过,这首《大风歌》气魄是豪迈的,境界也是深闳的,当然,格调是苍凉的。南宋的大学者朱熹曾赞叹这首诗说:“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之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
下期“沿着长江读诗词”——鲍照:一辈子写了18首行路难,李白杜甫都是他的粉丝。
出品人:梁延、洪燕、王秋、赵冕
学术指导:蔡靖泉、何海燕
编审:向秀、胡银芳
策划、采编:刘炜
诵读:侯琨
统筹:徐嵬毅、洪伯
音频制作:杜佳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