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一卷秦简 一名小吏 看见中国

长江云新闻  2024-11-07 19:55:01
分享到:

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强调

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展出的《秦律十八种》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体系。简牍是纸张发明前中华民族重要的书写载体,方寸之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一卷秦简,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长江之水滔滔不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总书记的每一次深情凝望,每一句殷切叮嘱,都饱含着对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深切关怀。

01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一卷秦简 一名小吏


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强调

△湖北孝感云梦睡虎地秦简

两千多年前的“打工人”是怎样工作的?秦国公务员出差的餐饮标准是什么?这些答案就藏在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这1155枚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其中,《秦律十八种》记载了大量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填补了秦代法律文书记载的空白。

早春二月,不许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到夏季七月,不许烧草以及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许捕捉幼鸟幼兽,不能毒杀水生动物,也不能用陷阱或网捕捉野生动物及鸟类。这是《田律》中的文字(从秦简上翻译而来),记载了世界上最早保护环境法律的条文。简牍上还有很多动物,鹿、彘、麋、狐等都有提到,并且还划分出上百公里的禁止捕猎区,明确规定不得在禁苑中狩猎,否则就要受到刑罚。

秦朝对官吏的言行举止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在《置吏律》中规定,官员须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论处;官员被调任其他地方任职,不准带原下属。

这些秦简上的文字,正是2200多年前一个名叫“喜”的秦国书吏写下的,他每天晚上在筷子一样粗的竹简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他当天的工作记录,一写就是几十年,写了4万多字。

因为“喜”的坚持,我们才能系统发现中国最早的官员从政准则、最早的环保法令、最早的刑侦律法,才能看到最鲜活的大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一卷秦简,一名小吏。透过这薄薄竹片上的斑驳墨迹,我们看见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切、鲜活。知来处,明去处,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因此更加坚定。

02



安徽·六尺巷

一条六尺巷 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

△安徽桐城六尺巷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首源自六尺巷的“让墙诗”,传颂数百年。

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两家互不相让。张家人写信向张英求助,张英回诗一首,寥寥数语,寓意绵长。

张家人看到书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因此得名,也成就了一段礼让和谐的传世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安徽桐城市人民法院将“六尺巷”精神应用于司法调解之中,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形成“六尺巷调解法”,其中最深入人心的是“让”与“和”两个字。“让”是方式,“和”是目标。

今天,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六尺巷”的影子:马路上是写着“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的标牌;街头墙壁上是有关“六尺巷”的漫画;孩子们的书本中写着“六尺巷”的故事……“六尺巷”中蕴含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代代相传,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灵。

03


浙江·良渚遗址

江南有良渚 上下五千年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论坛致贺信

△浙江良渚遗址

浙江余杭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作出重要指示。

印证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

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论坛致贺信。总书记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为更好保护遗址,良渚古城在发掘后进行了回填保护。同时,遗址采取“现场+场馆”结合的展示体系,运用场馆展示、场景再现考古模拟展示、小品雕塑等手段,全面展示良渚的文明特征、价值内涵,并将历史文化素材和现实艺术不断融合,让世界遗产“活”起来。

如今,良渚古城、瑶山、老虎岭三大遗址公园相继建成开放,与良渚博物院构成完整展示体系。依托新科技、新创意,文物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象走向万千大众,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自申遗成功以来,已有900余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04


四川·三苏祠

一门父子三词客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视察时指出

△四川眉山三苏祠

四川眉山。三苏祠里的百年银杏、千年黄葛生机盎然。

三苏祠原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清康熙年间重建,成为最负盛名人文景观之一,也是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三苏”中的父亲苏洵,27岁时才发奋读书,终成大家。他坚持淳朴文风以及良好的家风,造就了两个富有文学才华的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不仅文章千古流传,接力形成的“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家风更是为人世代称道。

尤其是苏东坡(苏轼)的故事,至今依然传诵不衰:杭州治理西湖,勇战疫情;密州捕蝗抗灾,收养弃儿;徐州抗洪守城,寻找煤炭……苏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例不胜枚举。千百年来,父子三人为文、为人、为政,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

2023年7月25日、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来到四川翠云廊古蜀道和三星堆博物馆,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今年,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上线,为广大三苏文化爱好者带来福音。人们通过线上登录,便可轻松获得与三苏相关的文献资料,追寻三苏足迹。更多创新传播方式,将三苏文化带向诗与远方。

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这些诞生于长江流域的文化区交汇融合、相映生辉。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新时代的长江之歌正在唱响!


出品人:王彬

总监制:岑卓

监制:洪燕

编审:梁延 康耀方 邓国辉

统筹:罗峰

记者:邹敏

美编:蒋艳

图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 邹敏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