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圣宋玉:颜值位列古代“四大美男”,才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沿着长江读诗词
他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他被人们称为“悲秋之祖”,誉为“赋家之圣”;他是长江流域继屈原之后的杰出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杰出的辞赋家——他就是宋玉。
两千多年前,宋玉生于楚国别都鄢郢,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襄阳宜城,活跃于楚顷襄王时代。他相貌俊美,风流倜傥,能言善辩,才华过人,胸怀济世大志,仰慕前贤亮节。因为他识音好辞,擅长属文作赋,被友人引荐给顷襄王。然而,沉溺于声色宴游的顷襄王只看重宋玉的文才却未曾重用,只让他以辞藻助欢娱,这让他倍感痛苦和不满。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何海燕:
宋玉他或许是因为对世态炎凉的不满,也或许是为了排解他内心的苦闷。你看他的举止行为非常的放浪不羁,这样就遭到了同僚的诽谤,最终他被顷襄王招去质问。面对顷襄王的责难,他以《阳春》《白雪》的雅致对比《下里》《巴人》的俗套来进行自我辩护,显示出他对自己高尚情操的坚守。或许正是因为他不愿从俗同流,以至他连文学侍臣的职位也保不住,最终,他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不幸的一生。
《九辩》是宋玉“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代表作,共1741字,体制宏大,内容丰富。它是宋玉师法屈原《离骚》,“时以蓝出之”的成功之作。何海燕教授认为:
宋玉,他发扬了屈原赋诗以陈情明志的精神,充分而真实地抒写了诗人他那“蓄怨兮积思”的苦闷。他在羁旅之中面对着西风秋景,他百感交集,写下了这样一篇“凄怨之情,实为独绝”的长诗。随着情感的深入的抒发,从而塑造出一位怀才不遇、落拓失志、忿忿不平,却也只能望月兴叹,穷途末路,但又可以孤芳自赏的诗人自我形象。
诗的一开始,就以凄怆的秋气笼罩全篇:
形容憔悴的诗人,独立于苍茫凄凉的秋色之中。万木黄落、山川萧瑟,诗人失意巡游、心绪飘浮,一声声发出沉重的叹息。人的感情投射到自然界,作品凝结着一股排遣不去、反复缠绵的悲剧气息,勾起人们对自然变化、人事浮沉的感喟,千古之下,仍然感动着无数的读者。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何海燕: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贺贻孙在《骚筏》中就曾经指出了《九辩》的成就和影响,他说:“从来未有言秋悲者,亦未有言秋气悲者。‘悲哉,秋之为气也’七字,遂开无限文心。后人言秋声、秋色、秋梦、秋光、秋水、秋江、秋叶、秋砧、秋蛩、秋云、秋月、秋烟、秋灯,种种秋意,皆从气字内指其一种以为秋耳。……”他叫“诗圣”杜甫也甘心为他的徒弟,在诗中歌咏“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并慨然感叹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表达了对宋玉的仰慕和对《九辩》的推崇。
《九辩》那寓悲情于秋景、托秋景以抒悲情的高妙艺术表现,不知润泽了后世多少文人学士,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之作的先河。从此,在中国文学中,悲秋一直是诗文家喜爱的题材。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有《秋风辞》,潇洒俊秀的曹植有《秋思赋》,高瞻远瞩的曹丕有《燕歌行》。魏晋南北朝诗人笔下的秋天大都带有悲凉的气息。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诗词中的悲秋之风始终弥漫不散,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母题之一,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作品。
下期“沿着长江读诗词”——项羽与刘邦:英雄的绝唱,王者的传奇。
出品人:梁延、洪燕、王秋、赵冕
学术指导:蔡靖泉、何海燕
编审:向秀、胡银芳
策划、采编:刘炜
诵读:天时
统筹:徐嵬毅、洪伯
音频制作:杜佳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