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流行千年的中国婚礼进行曲 | 沿着长江读诗词
今天的青年男女,步入婚姻殿堂都要伴随着婚礼进行曲。而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有自己的“婚礼进行曲”——《诗经·周南·桃夭》。诗句写得极为华彩: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天,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在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一位如桃花般年轻貌美的姑娘就要嫁人了。这位姑娘有桃花的娇艳,有桃子的甜美,更有桃叶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谁要是娶了这位姑娘,一定会和美幸福,子孙满堂。这是怎样一位让人羡慕不已的新娘呀!每位女子出嫁时,一定都怀着这样的梦想,希望自己是天下最美最幸福的新娘。
诗的首章以桃花的美艳来喻女子的美貌,同时蕴含着婚姻之花灿烂盛开之意。第二章写桃树果实的硕美,象征着对女子婚后多子的美好祝愿。最后写桃树枝叶的繁盛,有着对女子婚后旺夫兴家的期待和祝福。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何海燕:
《桃夭》这首诗在先秦两汉一般被解释为婚姻以时。什么是婚姻以时呢?就是说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季节结婚。古人结婚一般在春秋两季,“桃夭”中的“夭”是少壮貌,即为年轻的意思。桃花盛开的季节即为春天,一片生机勃勃之美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力的旺盛。古人特别重生育,因为古人认为外无旷夫,内无怨女,嫁娶生育,烟火兴盛,这才是我们认为的盛世的样子。《诗经》里有很多有关生育的诗,比如说《周南》里面的《螽斯》,《唐风》里面的《绸缪》等都和多子多福有关。
桃花盛开,生气蓬勃,充满生命的味道。这样的时节怎会不让人倍感幸福?况且,桃在上古社会中还有驱鬼避邪的功能。诗以桃来起兴,无疑有着祝颂新娘一生幸福如意的含义在里面。何海燕教授认为,桃在楚地也有着鲜明的文化符号特征。
在先秦时期,桃,它是南方江汉流域生长繁茂的植物,人们自然就形成了对桃的特殊感情。桃树的果实大又多,叶子浓又密,它是先民生殖崇拜的图腾。《山海经》里,有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夸父最后它的这个杖化作了桃被视为生命之源。桃制成的弓箭是上贡周天子的佳物,在楚人的心中有着神奇的庇佑力量。再者桃花它非常美,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美夫人息妫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楚文王为她的美貌所动,掠之为宠妾,还特地为她凿修了桃花洞。所以,你看春日那簇拥而开、鲜艳明丽的桃花,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了歌咏女子出嫁的物象。
《桃夭》宛如一幅远古婚嫁的风俗画卷,这样美的诗很久以来被人们用作婚礼奏乐演唱的曲目,直到上世纪40年代,在湖北、湖南的一些乡村,人们举行婚礼时,仍“要歌《桃夭》三章”。这首古老的诗歌对后世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何海燕:
以桃花来写新娘是这首诗最大的亮点。清代学者姚际恒曾盛赞它,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从此以后,桃花与美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世的文人们写美人也总愿用桃花相比附。《桃夭》是《诗经》对于文学艺术运用桃花这个意象美好的开端。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汉魏诗人曹植笔下,一位南方女子的面容就像桃花一样娇艳;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诗人崔护踏访的都门桃花,成为心中所爱、念念不忘的佳人倩影;
陶渊明笔下武陵人沉醉的桃花源,成为人们孜孜追求的古朴而安乐的理想家园,是文人心中永远的精神乐土。
“桃之夭夭”逐渐开出中国人文化记忆中更多的、繁华不败的美好意象。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用面如桃花来形容女子容颜的姣好和美艳。
如今,在《诗经》的采风者和主要编纂者之一,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湖北房县,这一经典作品仍传唱不衰,《桃夭》的韵味和情感依旧触动人心。
下期“沿着长江读诗词”——三千年前的“单身情歌”,如何面对人生的可遇不可求。
出品人:梁延、洪燕、王秋、赵冕
学术指导:蔡靖泉、何海燕
编审:向秀、胡银芳
策划、采编:刘炜
诵读:何广林
统筹:徐嵬毅、洪伯
音频制作:杜佳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