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雪上加霜”比无雪遭霜危害孰重孰轻?

长江云新闻  2024-10-28 13:03:19
分享到:

人们常把接连遭灾,喻为“雪上加霜”。而作为天气现象,就是在地面物的积雪上,有时还会再凝结一层霜。

早在2018年12月上旬,长江中下游雨雪冷湿天气的尾期,一些有积雪的地方在雪面又凝结了霜,这样公众认为是“雪上加霜”,可能对农作物危害更重;而另一些有降雪未形成积雪的地方,地面与地物上也见白霜,还有气温虽降至0℃以下,地面却不见结霜,也就是“无雪遭霜”,很多人认为危害比“雪上加霜”轻。

其实不然,无论是“雪上加霜”还是“无雪遭霜”,都表明地面气温达到0℃或以下,而且往往发生在雨雪转晴的夜间到凌晨,在冷平流与地面或雪面较强辐射冷却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气温下降,并常现极端最低值,对在田农作物都会产生危害。可是相对而言,有积雪的地方,雪有很多空隙是热的不良导体,像一床被子,对土壤中的热量有防扩散作用,而在雪面形成的霜,在水汽凝华成冰晶时,还可以释放部分潜热,这样对越冬作物的危害相对轻一些。相反,无积雪的作物茎叶表面结霜,由于辐射冷却更甚,其危害还偏重。那么如果气温降到0℃以下,而未结霜,与结霜统称为“霜冻”,谓之“黑霜”,其危害最重。像2018年12月12日清晨,武汉市与荆州市最低气温分别为-3.6℃和-2.6℃,都是上述雨雪天降温后的最低值,属于无积雪有结霜的地方,那么与“雪上加霜”的地区相比,对作物的危害要大,那无结霜地方的“黑霜”危害更大。

需要指出的是,初霜冻需要多方面“磨合”。立冬后长江中下游一带进入深秋,当地面与作物植株表面温度降至0℃以下时,作物植株体内细胞会脱水结冰引起冻害,尤其又当突然升温,作物水分很快蒸散,细胞失水还会引起植株叶片萎蔫,甚者死亡。通常把秋季的首次霜冻称为初霜冻。

近些年来,一些农民考虑到气候变暖,便充分利用秋季温光气候资源,迟种甜玉米或延季性高价值蔬菜等来提高收入。长江中下游一带,通常在11月中到12月初进入初霜冻的“磨合”期。荆州市就在今年10月20日出现了冷空气南下与暖空气交锋,引起的降水降温过程,日平均气温就降至12.4℃,荆州有多个农民都询问现在会不会“打霜”?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霜的形成通常有辐射霜 、平流霜、平流辐射霜三种情况。首先冷空气要有相当的强度,在它与暖空气交锋后通常发生阴雨,这样冷空气与高空下降冷雨共同作用,才能大幅度的降温,使日平均气温乃至最高气温降到10℃以下,再就是雨停后夜间天空要转晴朗,静风或微风,致地面辐射冷却加剧,使近地层气温降至0℃或以下。有时,若风速偏大,存在上下与水平方向的混合“乱流”,也会影响辐射降温。因此,会否产生霜冻,是以上多方面“磨合”的结果。当然,还应考虑历史气象记录,像荆州市,1954年以来,11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为0.8℃,中旬与下旬分别为-1.6℃、-3.0℃,这也告诉了人们,最早出现初霜冻的时段一般在11月中旬。今年11月7日至8日夜间即使阴雨转晴朗“打霜”的概率也比较小,但而后就该加以提防了。

(来源 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邓艳君 编辑 王芳 审核 杨斌)

责任编辑 许蓓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