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奋进中的湖北·加快发展未来产业 | 育种上“芯” 驱动种业创新

长江云新闻  2024-10-12 20:04:03
分享到:

我国粮食产量再攀新高,种业科技创新功不可没。眼下,种质资源大省湖北,正依托基因芯片技术,扩面提速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培育出越来越多的优质品种。

在湖北省农科院的这片试验田里,科研团队正在给明星稻种“亚两优美香新占”提档升级,这是近年来湖北主推的再生稻品种之一,以“特高产”而著称,每亩潜力产量达到1000公斤干谷。产量提高的秘诀,在于基因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精准鉴定每一个基因的作用,提前预测不同组合的效果,从而进行精准育种。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杂交稻团队助理研究员吴艳:“能够快速鉴定出我们所选育的品种当中是否有所关注的功能基因,比如说抗稻瘟病、抗褐飞虱、抗冷、耐冷、耐热基因。”

这种技术能够从源头提升种子质量,大幅缩短育种周期。同时,科研团队还搭建了数字化种子“图书馆”,将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基因信息转化为数字存储,成为每个品种独特的"身份证",以便后续优中选优。

武汉双绿源创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发松:“是把不同亲本6万个不同基因组合在一起,选出最好的基因组合,实现品种的培育和优化,这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芯片育种的体系化。”

基因筛选的效率在提升,种植验证的环节也在加速。在离省农科院20公里外的一间人工气候种植室里,上万株水稻秧苗正在接受筛选,这里不仅能够模拟自然环境,还能克服地理、季节等自然条件对植物生长的限制。

武汉双绿源创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育种研发经理冯芳:“实现(一年)4到6季种植,相当于我们的育种进程效率提高了50%。”

现在,湖北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玉米、油菜和棉花等种子在满足本省需求外,还销往江西、四川、新疆等地,成为当地主销品种;湖北每年出口水稻、棉花、油菜、玉米等种子在2000吨左右。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宁 赵文华 林中杰)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