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荆楚·与廉同行∣武汉大学周恩来旧居:总理的“十条家规”
在武汉大学著名的珞珈山“十八栋”中,有一栋小洋楼曾由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居住,在此期间,周恩来组织领导了“抗日活动宣传周”“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七七献金”等抗日宣传活动,在他的感召下,不少青年学生奔赴革命前线,他的清廉品格、家风故事,至今为人传颂。
1931年,武汉大学修建了18栋英式洋楼作为教授的住宅区,被师生们称为“珞珈山十八栋”,居住于此的大师鸿儒灿若群星,抗战期间,这片住宅区还发挥了特殊作用。
记者裴思旎:“1938年,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为躲避战乱,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空置的武大校园就成了国共军政要员的居住地,也就是在当年,时任中共代表团负责人的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一同住进了这栋小楼,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38年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与妻子邓颖超,以及著名学者诗人郭沫若、国民党抗日名将黄琪翔等均居住于珞珈山十八栋。当时,蒋介石也将行营设于武大校园,在武大操场检阅军官训练团,一时之间,武大校园党政要员云集。
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编研室馆员陈果:“这个房间就是当时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居住的房间,在外面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洋楼,但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这里居住的时候,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只有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铺的是草席盖的是八路军行军被。”
为推动全民全面抗战的实现,周恩来居住在此期间,组织领导了“抗日活动宣传周”“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七七献金”等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在武大作了多次演讲,为军官训练团授课,还会见了斯诺等国际友人,与各界民主人士、文化界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国民党高级将领等商谈抗日大计,因此,这栋小楼也有着“国共合作抗日小客厅”的美誉。
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编研室馆员陈果:“周恩来在这里居住的时候,是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副部长,他的月薪是240元,每月只留5元左右作为零用钱,其他的钱全部上交作为党费。他在这里居住期间也从未添置过一件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可见他是一个十分克己奉公的人。”
周恩来一生没有子女,但由于他有两个弟弟和好几位堂兄弟,因此他的侄儿侄女却很多,作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邓颖超对这些晚辈都十分关心爱护,而这份亲情则更多地表现在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上。为此,他亲自制定了10条家规:一、不准晚辈丢下工作专程看望他,只能是公差顺路看看;二、亲人来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打饭,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工作的由周恩来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五、不准请客送礼;六、不准动用公家汽车;七、生活要艰苦朴素;八、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让他人代办;九、任何场合不能说自己和周恩来是亲属关系,不能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些家规内容虽然涉及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却体现了鲜明的原则性。
记者裴思旎:“为了培养晚辈艰苦奋斗的品格,周恩来鼓励侄子、侄女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实际劳动中提高思想境界,他和妻子邓颖超更是严格要求自己。”
有一年春节,周恩来和邓颖超请几个侄儿在家里吃顿便饭。饭桌上只有3个菜:两个素菜,一个有少量肉丝的荤菜,还有一碗菜汤。其中那一盘荤菜,还是为了第一次来看望两位老人的侄儿周保章特意加的。在吃饭时,端上来4个杂粮做的窝窝头。周保章想:自己是年轻人,理应吃粗粮,便伸手去拿。而邓颖超却将他的手拨开,慈祥地说:“这是你伯伯和我的,你是客人,吃米饭吧!”说着就和周恩来微笑着拿起窝窝头啃起来。事后,周保章才了解到,伯父、伯母在困难时期一直带头严格执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经常以粗粮为食。
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编研室馆员陈果:“周恩来在晚年病重的时候,家乡的晚辈都想去北京看望他,他却说,我为革命工作的日子不多了,要抓紧时间多工作,我们要像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人民。他更是留下遗言,说逝世后亲属都不要来北京,坚守岗位就是最好的悼念。”
作为大国总理,周恩来不仅以身作则,一心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而且还一贯谆谆教导他的晚辈亲属“要不靠关系自奋起”“要丝毫不搞特殊化”“要艰苦奋斗一辈子”……这一切,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教育子女治家修身方面仍具有借鉴意义。
(长江云新闻记者 裴思旎 吴宝洪 施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