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新时代·贵州:乌江画廊 诗和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科学擘画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号角,开启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生动展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为和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就,今天(9月27日)起,湖北广播电视台推出《“桥”见新时代》系列报道,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媒体携手,以桥为媒,循桥而行,展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奋斗故事。
今天第一集,我们走进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多年来贵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已建及在建的超3万座桥梁连高山、越峡谷、跨江河,使贵州实现了从“地无三尺平”到“高速平原”的跃迁,也铺就了当地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坦途。今天的故事,就从那里说起。
贵州台记者杨民铭:“沿着贵黔高速来到乌江源百里画廊的朋友们,不仅会被这里险峻的峡谷风光所吸引,还会被我身后的这座大桥所深深震撼,它是公路桥,是特大桥,也是斜拉桥,索塔之间的主跨达到800米,它就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划破了云贵高原的缥缈云雾,它就是2016年建成的鸭池河大桥。”
乌江,贵州的母亲河,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横亘在乌江南源、北源交汇处的鸭池河大桥,在2016年建成时,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钢桁梁斜拉桥,也是连接毕节和贵阳的高速通道。在贵州乡土摄影师史开心的镜头里,鸭池河大桥通车的那一天,比过年还热闹。
贵州乡土摄影师史开心:“当天我们这里的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大桥通车,老百姓脸上流露出的大桥通车的喜悦,生活是那么的有盼头。”
热爱摄影的史开心三十多年来一直用相机记录家乡的变化,在他的作品中,地处乌江画廊的鸭池河大峡谷,美是真美,穷,曾经也是真穷。
贵州乡土摄影师史开心:“乌江流域属于乌蒙山区,交通特别闭塞,以前都是人背马驮,苗寨在悬崖下。”
史开心口中的苗寨名叫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思是“悬崖下的村庄”。人们出村要不划竹筏,要不徒手翻过上百米的悬崖,贫困率曾经高达63.63%,是“极贫”的代名词。大桥的通车,让贵阳到黔西的行车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40分钟,出村的路通了,脱贫的路也慢慢找到了方向。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驻村干部杨国奇:“鸭池河大桥把咱们贵阳和黔西这两块土地连接在了一起,解决了化屋的出行问题。现在鼓励村民们创办农家乐、民宿等,化屋村已经有39家农家乐,21家民宿,今年又有5家村民要把自家的房子装修成民宿,预计国庆之前就开始运营了。”
随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化屋村的美,正在被更多人看到,贵州最大的度假营地就建在了这里。
贵州山水画廊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丽:“选址的时候考虑到,我们这个(营地)交通非常便捷,离贵阳只有70公里,从黔西(市)下高铁过来只要半个小时。这边可以同时看到三岔河的绝色美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营地下面所在的这一段乌江源百里画廊,是融高峡、平湖、溶洞、飞瀑于一体的高峡湖泊,每个季节的景色都不一样,非常漂亮。国庆节的房间差不多全部订满了。 ”
一座桥,连通一方新天地,2023年化屋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如何让青山常青,绿水常绿?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两岸的老百姓也纷纷加入生态保护的阵营。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村民尤荣学:“以前的打鱼船变为现在的观光游船。我们每天都去清理(乌江垃圾),客人进来感受到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水质可以饮用。今年我接待广西桂林的游客,他们说化屋村的山水很漂亮,可以跟桂林的山水打PK了。”
桥通、路畅,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已建及在建的桥梁超过3万座,全球排名前100的世界最高桥梁中,有近一半在贵州。这些桥梁连高山、越峡谷、跨江河,使贵州实现了从“地无三尺平”到“高速平原”的跃迁,2015年,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去年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列全国第五。如今,不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游客,乌江画廊,不再遥远,而是随时等您来的诗和远方。
贵州台记者杨民铭:“太让人期待了,‘飞’起来能看到怎样的诗和远方?屏幕前的你准备好了吗?咱们一起去体验诗和远方!”
(长江云新闻 贵州台 杨民铭 邓伟 黔西融媒 潘华 周达 蒋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