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新时代的我们|宜昌木鱼传承人邹开林:守护“水风筝” 让“木鱼”重现峡江

长江云新闻  2024-09-09 17:17:31
分享到:

千百年前,葛洲坝作为江中岛,岛上渔民为了哄悦家中顽童,就地取材,将木片做成鱼的形状,放到江水中漂流,俗称“水风筝”。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勤村78岁的村民邹开林,将这份技艺传承下来。新时代的我们,今天一起去宜昌江边,了解一个和鱼有关的故事。

 唱歌木鱼民谣:“西陵峡口大河中间,木鱼就在这里诞生,逆流而上,奋勇争先。”

傍晚时分,邹开林和老友们又相约来到滨江公园,站在水里,牵起木鱼的那一刻,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儿时。这些木做的鱼,都是和长江有关的记忆,一头连着旧时光,一头连着新生活。

宜昌木鱼,也被当地人叫做“水风筝”。老邹今年78岁,这几年的生活都围绕着它。这些从20到100厘米大小不等的木鱼,各式各样、活灵活现。

宜昌木鱼传承人邹开林:“我们住在原来葛洲坝小岛,四周都是水,大人们就经常驾船在外面。小孩子家里面就没有什么玩具玩,这样供小孩们玩。”

“岸上的孩子放纸鸢,渔家的娃娃放木鱼。”这句流传千百年的谚语,在三峡老一辈船工心中记忆犹新。过去,葛洲坝小岛上的渔民就地取材,将柳木、松木等透水性好的木料做成鱼形,一条鱼的制作需要经过画图、切割、打磨、雕刻、上色等十几个步骤。木鱼的制作灵感源于生产生活,彰显的,正是渔民们世代相传的捕鱼拉纤、摇橹驾船的智慧。

宜昌木鱼传承人邹开林:“在无风的时候,船行靠橹杆是摇不上去的,所以说他们就在桅杆上面伸出一个绳子。做成一个纤绳,可以把船拉上去,我们就做一条鱼用绳来把,它牵引像拉纤一样。”

作为在葛洲坝江心岛出生的宜昌人,木鱼伴随了邹开林整个童年。小时候,岛上几乎家家都做木鱼。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葛洲坝水利工程开建,江心岛上的1000多位渔民移民搬迁到各处,木鱼几乎濒临失传。当年的小伙伴都成了花甲老人,2021年的一次聚会上,他们决定要将这份技艺重新拾起。

宜昌木鱼传承人邹开林:“三年前我被检查出来是肺癌,我的生命肯定是有限的。我看到大家的积极性,我就想牵着个头把它搞起来,把这个传承下去。”

邹开林妻子张才珍:“想到一个材料要写,他夜晚2点多钟还起来。他有个精神寄托,特别是这个有传统的文化意义,我们一家人都还是全力以赴在支持他。”

木鱼到底从何而来,它真的只是渔家幼童的玩具吗?

宜昌木鱼传承人邹开林:“我们听说过就是神鱼驮屈原,在秭归有这么个神话故事。”

宜昌秭归县文化馆馆长梅俊明:“屈原投江了之后,屈原的姐姐带着大家沿江划着船去喊。屈原我哥回,当时有放鱼灯。说游到洞庭湖找屈原,就是原来我们宜昌放的荷花灯。(木鱼)是不是跟这个放鱼灯有关系,我们需要佐证。”

这些年,邹开林和同伴们做了很多工作。查找资料、绘画图纸、寻访古老的鱼型雕刻、走访老渔民收集制作方法,将口口相传的木鱼制作技艺形成了文字,他还带着木鱼走进课堂,将它做成摆件售卖;组织多次放“水风筝”比赛,让失传多年的“木鱼”又游进了峡江。今年,宜昌木鱼成功入选伍家岗区第九批区级非遗项目名单。这份江水下的记忆,正在被更多人看见,也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守护。

宜昌木鱼传承人邹开林:“我们生长在长江边,跟水打交道,跟鱼打交道。老百姓确确实实对这片江河是非常热爱,我们要牵着这个绳,使我们的木鱼走得越来越远。”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黎黎 王磊 郑莉莉 胡文超 乐城 通讯员 李娇 周华山)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