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文!老师暑假不用值班了
近日,关于“多地清理无实际意义的中小学教师值班值守”的消息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议。
6月底,河南安阳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值班工作的通知(试行)》。通知明确,法定节假日、周末、寒暑假无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学校领导带班、门卫24小时在岗值班,原则上不安排教师值班。要确保带班人员联络畅通,发生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处置。同一时间,郑州市也启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专项整治行动,明确“减负清单”。其中提到,重点排查中小学校无实际意义的值班值守,安排任课教师值班层层加码、过度防控等问题。
不仅河南,今年暑假前后开始,全国多地教育部门陆续明确发文,禁止一线教师暑假值班。这一决定被视为落实教育部4月24日印发的《关于开展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的具体措施。
多地已明确要求:暑假不得安排一线教师值班
事情要追溯到今年2月,彼时多家媒体报道了“教师寒暑假值班”等一线教育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共同呼吁为一线教师减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后,多地教育部门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也在4月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集中整治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
记者观察到,其实在今年早些时候,包括北京、新疆多地在内清理无实际意义值班值守的举措便已引发广泛关注。
2月7日,北京市教委就曾发文,明确要求禁止安排教师寒假值班。
4月,新疆哈密修订《哈密市各级各类学校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全面清理校园无实际意义的值班值守,原则上不安排任课教师参与校园值班带班。建立健全协调对接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与乡镇(街道)、公安、卫健、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联防联控,严防校园值班值守层层加码、过度防控。
5月28日,新疆阿合奇县率先发文,明确禁止层层加码值班值守,不得要求一线教师参加与教学无关的会议活动。
6月初,新疆阿克苏地区教师减负“五规范五不得”明确,规范校园值班值守,全面清理校园无实际意义的值班值守,原则上不得安排一线教师参与校园安保值班,重要节点合理安排学校领导、教职工带班值班。河南三门峡市也发文称,无上级明确要求,不安排一线教师参与值班值守工作。
6月末,郑州市启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专项整治行动,将无实际意义的值班值守列入重点排查对象。
南阳市宛城区教育体育局也在6月提出,重点排查中小学校园无实际意义的值班值守,安排任课教师值班层层加码、过度防控问题。严格限制安排专任教师履行工作值班,法定节假日、周六日期间,没有学生在校的情况下,不得安排专任教师参加工作值班。
事实上,教师负担问题也一直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其目的就是遏制形式主义向校园转移,给教师增加非教学任务负担。
假日值班形成惯性思维
根源在改革中小学教师管理评价体系
近年来,一线教师承担的非教学任务可谓五花八门。家长接学生不戴头盔教师要管,安全教育平台没有及时打卡教师要催,一些地方甚至连“扫黑除恶”“扫黄打非”这样的宣传都安排给了老师。好不容易等到了寒暑假,各种非教学相关的培训和值班安排又来了。
假期守着空无一人的校园、等着可能会响起的电话铃、吃着泡面来值班,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令人质疑。这些令教师们苦不堪言又无法拒绝的任务,说到底就是一个形式主义。不怪网友调侃:“报告校长,一切正常,操场和教学楼都没有被偷。”
事实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多地已经明确取消了教师暑假值班,仍有部分河南、江西等省市学校存在值班现象;还有些虽改为领导干部“代劳”,实则是一线教师顶着“带班中层”的名义假期上岗。如郑州市郑东新区某初中教师就在9日收到学校消息称,“按照最新文件精神,从明日起,值班老师不再到校值班,带班领导和带班中层按照原值班表每天按时到校值班。”
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反映,即便不用值班,他们仍需要负责假期上保险、消防宣传、防溺水宣传等与教学无关的行政工作。
“我们是行政老师要值班,普通教师不用,但现在开始提倡我们寒暑假甚至周末到校免费给学生补课。”一位江西景德镇的高中教师告诉记者。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犀利点出,要杜绝这类假期值班的教育形式主义,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防止层层加码,应该从源头抓起。“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管理权,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这才是核心和关键。”熊丙奇直言,对于无实际意义的假期值班值守,不少中小学教师虽然抱怨,却难以拒绝,这是因为上级部门掌握着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权。教师完成值班值守情况,正是考核指标之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表示,部分地区明确发文减轻教师负担,是一个积极变化,是对教育负责任的态度,也是遵从教育内在规律的表现。但现在政府每年发文较多,各地对各个文件的重视程度差异很大。所以长远来看,还是要厘清政府和学校,包括各级职能部门的责权关系,走向依法治教的方向。
(来源:央广网、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