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房县的“三张名片” ——“寻长江文明 看荆楚风华”网络大V荆楚行走进房县
在湖北的西北部,有一个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的县城——房县,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因《诗经》文化的深厚底蕴而闻名遐迩。6月25日、26日,“寻长江文明 看荆楚风华”考察报道团一行走进十堰房县,解密“三张名片”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一卷诗:“诗经”文化源远流长
西关印象,全长1680米,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作为昔日商贾往来的必经之地,其风貌至今仍保留着几分古朴。
作为“四书五经”之首《诗经》的编纂者尹吉甫的故里 ,房县素有“诗祖故里,忠孝名邦”之美誉,是“中国诗经文化之乡”。可以看到西关印象在设计与建设中深深植根于《诗经》文化,“采薇园”“蒹葭巷”“关雎楼”等景点名称均取自《诗经》中的诗句,还有沿途设置的诗经文化墙,都充分展现出了其历史文化风情和内涵。
除了文化地标性元素,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统的戏曲、民间艺术表演等,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武汉多多 连连感叹:“慢品人间烟火气,闲观岁月万事长,来这里就对了!”
随后,考察报道团一行走进房县博物馆。可以看到,博物馆内收藏着众多与《诗经》相关的文物与文献,通过这些珍贵的展品,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诗经》与房县的不解之缘。
近年来,房县致力于诗经文化挖掘、整理,积极传承弘扬诗经文化,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机遇,大力实施文旅融合,房县诗经文化正在成为房县走向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壶酒:“黄酒”文化脱颖而出
有文化的地方出美酒,有美酒的地方有诗经。房县的“酒文化”与“诗经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尤其是黄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考察报道团先后来到西关印象黄酒工坊、房县忠和酒业和庐陵王酒庄,全方位的了解了房县黄酒的酿造过程,传统酿造工艺。从选料、发酵到陈酿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据西关印象黄酒工坊的工作人员介绍,因当地特有的水质、精选的糯米以及传统的酿造工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赋予了房县黄酒独特的品质。
在忠和酒业,考察报道团了解到,房县黄酒不仅口感香甜,还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有着“液体蛋糕”之称,不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活血祛寒、通经活络。
庐陵王酒庄的建立与唐中宗李显息息相关,庐陵王被贬至房陵期间对当地黄酒情有独钟。庐陵王酒庄便以此为灵感,将黄酒的酿造技艺与皇家故事相结合,推出了多款别具特色的黄酒,开启了果味黄酒的新篇章。
可以看到如今的黄酒酿造,不仅遵循古法酿制过程,继承传统精髓,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理念。“一壶酒”酿造出“酒经济”,“千里房县,诗酒远方”文旅品牌全面打响,进一步擦亮了房县名片。
@桃子守望者 表示:“参观酿酒工坊,体验酿造过程,感受那‘煮热’的温暖与惬意,都是此行不可或缺的体验。”
一个迷:野人谷生态圈呼之欲出
野人风、野人关、野人湖、野人寨……野人的故乡,真的有野人么?
野人洞原名“神农峡”,后因《房县志》中关于野人在此出没的记载被发现,更名为“野人谷”。野人谷镇区位优势明显,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连接点。
近年来,野人谷镇作为湖北省内的一颗生态明珠,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着重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全力发展特色产业。在生态建设、康养发展以及文旅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考察报道团在房县野人谷镇看到了生态农业与绿色旅游并蒂花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房县野人谷镇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巧妙融合地域文化,打造文旅体验项目和康养中心,逐渐形成多功能乡村旅游新形态,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成为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乡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房县以推进文旅融合为主线,持续打响“生态、文化、健康”三大品牌,擦亮“诗经、黄酒、野人”三张名片,不断探索与实践,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展现出勃勃生机,为文旅融合谱写出新篇章。
在“千里房县”见证了历史的传承,邂逅了“诗与酒”。接下来,报道考察团将深入“华中屋脊”神农架,探一探这片被誉为“中国内陆保存最完好的绿洲”之地。群山莽莽,林海苍苍,跟随报道考察团一起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吧!
(记者:孙俊 黄静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