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在湖北|“高价种子”背后的“芯”未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最近,湖北省涌现出不少农业新品种,一部分还卖出了打破纪录的高价。今天,我们就去探一探这些“高价种子”背后的奥秘。
在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的实验田里,记者看到目前湖北卖得最贵的小麦品种——垦麦58,一个小麦新品种为啥能卖出2000万元的高价?我们找到了正在田间忙碌的专家。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麦类研究室副主任刘易科:“穗子大了,平均穗粒数达到了40粒以上,比我们目前湖北省主推的小麦品种穗粒数增加10粒左右。”
成为刷新纪录的小麦新秀,只有高产显然不够,“不易生病”也是卖点。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小麦育种专家张宇庆:“赤霉病是号称小麦的‘癌症’,它是湖北省首个导入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的国审品种,可以减轻赤霉病的危害。”
小麦是湖北省第二大口粮作物,但湖北小麦种子的自给率仅在30%左右,小麦种子自己难当家,一直是困扰湖北种质安全的突出问题,这个卖出高价的新品种,是湖北省推进“五五工程”带来的显著变化。所谓“五五工程”,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所设置的量化考核目标要求,以此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在湖北加速应用推广。
以垦麦58为例,省农发种业在参试阶段就通过“选秀”,“盯上”了这个潜力品种,进而找农科院共同开发。科企携手,针对条锈病和赤霉病在湖北交替发生的实际,定制当家品种。高价,市场懂得,也当然值得。
湖北农发种业集团张集基地负责人王文:“2024年收集了100多个小麦新品种,(最后)我们发现了垦麦58,它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病性是比较优秀的。”
卖出好价的品种还不止垦麦58,不久前,华中农大叶志彪教授团队通过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的一款新品草莓番茄,它可以当草莓吃,可以当樱桃吃,“复刻”了儿时的味道,单项品种转化金额超过5000万元。华农牵头,上海、武汉、广西的种业公司共同完成,创造了华农品种转化的新纪录。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叶志彪:“(番茄)鲜果的销售环节往前走一步,优质的品种随着开发的方式和方法改变,走向市场会更快。”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湖北种业加速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去年以来,湖北省新增省级以上种业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增种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9家。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宁 刘爽 艾思航 冯超 林中杰 老河口台 通讯员 刘易科 谢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