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中国科学家领衔揭秘猴面包树“前世今生”

长江云新闻  2024-05-16 10:50:29
分享到:

5月15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研究员王青锋团队的一篇论文。

《自然》研究论文截图

猴面包树类群个体寿命可达上千年,其果实可食用,树干储水丰富,树皮是手工制品和建筑原材料,在干旱条件下,还为各类动物提供水、食物和庇护所,因此被称为“生命之树”,在马达加斯加亦被喻为“森林之母”,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经济、生态和人文价值。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解析了世界上现存8个猴面包树物种(图1)的完整遗传信息,重点阐明了猴面包树的起源与物种多样性发生历史,同时结合遗传、生态、地理数据分析,针对这些当地标志性物种的有效保护提出了科学建议。

猴面包树属植物现今全球分布格局及IUCN濒危保护等级

 位于马达加斯加穆隆达瓦的猴面包树大道(摄影:中-非中心)

该研究通过整合全基因组计算的遗传多样性、历史种群数量及生态学数据分析,揭示了马达加斯加现存6种猴面包树物种间的生态位竞争格局,发现因全球海平面历史波动引起的岛屿面积变化,岛屿内山体隆起、火山喷发等地质演变因素,共同驱动着岛内猴面包树物种种群大小及分布的动态变化(图4)。由地质演变产生的丰富小生境异质性以及种间杂交可能造就了岛内猴面包树属物种的多样性,这为理解物种演化及分布格局的形成,尤其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生物多样性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研究案例。

此外,研究还发现IUCN可能低估了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物种的现实濒危状况,通过对属内种间竞争及杂交影响的评估并综合基因组和生态学研究结果,对马达加斯加特定猴面包树物种分别提出了新的保护建议和策略,为有效保护该岛整体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重要参考依据。

研究人员同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题为“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aobab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ir conservation”的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王青锋研究员、万涛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万俊男博士、王生位博士、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Andrew R. Leitch教授、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Ilia J. Leitch 教授、华大基因简建波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该成果是武汉植物园/中-非中心长期与非洲、欧洲等相关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实施非洲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阶段性总结。

(长江云新闻记者 谭思为 通讯员 江珊)

责任编辑 杨雨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