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志愿填报服务这么火,家长可以这样做

中国青年报  2024-05-11 07:56:01
分享到:

最近,一个关于“报志愿”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女生情绪十分激动,指着妈妈振振有词地说:“从今以后,我走的每一条路、烂路,都会赖你。”妈妈云淡风轻地表示:“不然,你能去哪儿呢?(这是)我花钱给你报(的)这志愿。”从女孩对妈妈的指责中可以听出来,她想要去一所学校学习金融专业,但被妈妈强行改变了。这位妈妈花钱找的志愿填报机构,没有为女儿选择一条她本人想走的路。

距离2024高考不足一个月,志愿填报服务也如火如荼。这个视频,让不少家长心里慌得很,生怕自己的选择,将来也会换来这样的结果。那么,关于孩子的高考报志愿,家长到底可以做什么呢?

第一,尽早动手搜集信息。

很多家庭都是在孩子高考完分数出来之后才开始考虑报志愿的问题,这个时候往往只有一两周的信息处理和作决定的时间,而我们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适合孩子的选项。如果这么晚才开始动手,结局通常是,信息爆炸,大脑瘫痪,最后慌里慌张完成任务。

有位妈妈问我:“老师,我孩子说喜欢动手类的事情,想学工科,但是我觉得工科好像就业不好,工科到底能不能选呢?”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工科这个概念太大了,还有很多细分门类,比如能源、交通、通信、人工智能、土木建筑、测绘、遥感、船舶、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纺织材料、核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等等。每个门类下还有很多更细分的专业名称。这些信息在阳光高考网这样的官方网站上都能查到,只是我们平时不去研究的话,希望在一两周就把这些信息吃透读懂是非常费力的。

搜集信息可以从高一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把了解大学和专业当成一门家庭功课来做,细水长流。因为除了阳光高考网这样的网页信息之外,最直接又可以提供丰富信息的方式是“生涯人物访谈”,也就是找到某个感兴趣的专业、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去问问,进行一个简短的访谈。不仅可以了解专业和行业的客观信息,比如薪酬、工作强度、工作时长、工作大致内容和流程、工作晋升道路,还可以了解当事人从事某个专业或者行业的主观感受,甜点和痛点等,包括最不容易被外行人所知晓的信息。

这些都需要花时间来完成。当然,打自己心仪的大学招生办的电话也是一种了解专业和职业的途径,但往往在高考完了之后,各所大学的招生办电话都忙线,很不容易打进去。如果有这种提前的意识,可以提前打电话或者在官网的公众号提问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比如专业的培养方案,大致要学习哪些专业及选修课,如果分数不太够,了解一下该学校的转专业的方案,以及往年的转专业情况。提前问,而不是高峰期问,最容易得到回复。

第二,日常讨论人生想法。

不光搜集信息需要从长计议,其实对孩子愿望的了解也是一个长期工程。父母对孩子生涯发展的教养行为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支持、干涉和缺位。干涉型父母就是让孩子听自己的,就像是前面提到的视频中的那位妈妈。缺位型就是放任不管。这两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不利的。父母的支持行为包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一些重要的人生方向问题,看看孩子是怎么考虑的。比如,你有什么梦想?你觉得自己擅长什么?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你可以描述出来吗?越具体越好。你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你觉得以后国家和社会需要在哪些方面建设,你可以用你的哪些能力去完成呢?这些问题可能孩子一时回答不了,目的就是让他产生疑惑,引发探索动机。

支持孩子自我探索也可以从日常表现开始,让孩子将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投入时间最多的几类事情写下来,之后可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喜欢这些事物或者擅长某种能力。分析出最擅长的是哪些能力,最感兴趣的是哪类事物,这样有助于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选择自己擅长且喜爱的。

当然也可以选择做一些心理测试,例如多元智能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借助一些心理学上的工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内心感兴趣又擅长的事情,值得追寻的事情,把这些事情跟未来的专业选择关联在一起。

这个部分也是那些网红专家和报考机构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大家都在讨论学校更重要还是专业更重要,甚至是城市也很重要的时候,其实都没有考虑孩子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好的志愿一定是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特征,还有孩子的意愿。

天底下谁最了解孩子,肯定是父母。网红专家们或者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可以随便发表观点,也能够把你送进某个热门专业、热门学校,但是很少问问这是适合你的路吗,是你梦想的道路吗?是你愿意长久坚持走下去的路吗?因为网红大V们并不需要对某个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负责。孩子过得开不开心,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事业和使命,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他们关心的。就像前几年有句网络流行语说,“大部分人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远不远,只有少数人关心你飞得开不开心,累不累”。

第三,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

无论是什么样的选择,漫漫人生路,归根到底都需要孩子自己来走,家长并不能代替他们,所以选择权应该在孩子自己手里。

有可能父母的意见和孩子的意见出现分歧,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需要建立对生涯理念的共同认知,知道从哪些维度去谈论职业,理想职业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决策。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的认知基础作为前提,那么双方就很难开展有效讨论。

在讨论一个具体职业时,大家需要对这个职业都拥有比较完整的认知,信息充分。很多观点上的分歧都来自于信息不够充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在瞎子摸象而已。所以,沟通就变得很重要,双方可以把各自掌握的证据拿出来,摆事实讲道理,父母要做到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当然也可以作出提醒。

作为父母,在充分表达、理性沟通以后,最终还是要用对待成年人的眼光,相信孩子可以独立作出决策,而不是认为你是孩子懂什么,我比你知道得多,甚至是用自己的愿望牵绊住孩子。何况在孩子的成长中,为自己作决定,作选择,本身也是一项需要学习的重要人生技能。这项技能需要在慢慢练习中学会,不是吗?

总而言之,家长是孩子停靠的港湾,孩子是终将要出发的、乘风破浪的航船,孩子的远方需要他自己经历风雨之后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 杨雨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