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寻茶趣⑬天津&恩施丨非遗制茶大师秀绝活,做出一口好茶
4月20日,“楚天好茶沿海行”船队从湖北武汉启程(《楚天好 | 七茶下楚山》),5月10日到达第十三站:天津。
天津,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港口城市,也被称为“大运河载来的城市”。这里形成了海河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漕运文化等多种文化。“水”衍生的文化也让不产茶叶的天津,流淌出“北方第一香”的茉莉花茶。
天津的茉莉花茶讲究“拼配”,这项工艺传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凭借独特的口感,征服了众口难调的 “卫嘴子”(天津人能说、爱说、会说,俗称“卫嘴子”)。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一样,都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项技艺的传承人。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60多载学茶教茶,一门里走出几千弟子
形如松针、汤青叶绿、滋味鲜爽,这就是“胜似玉露琼浆”的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创制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初称“玉绿”,因其香鲜爽口,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故改名“玉露”。
造就其独特口感的,正是其源自唐代的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包含蒸、搧、炒、揉、铲、整六大核心步骤和搂、端、搓、扎四大手法,工艺极其繁杂。不同于普通绿茶,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这份与众不同也使得蒸青成为制作工序中分外重要的一环。这一关键工序需高温、薄摊、短时、快速,这就要求摊放散叶时每一个芽叶都不互相重叠,复杂的制作过程,导致产茶数量极其有限,纯手工制作10个小时只能制出1斤毛茶。
这样的制茶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做了大半辈子。他把唐时的茶风带进了现代人的杯盏,耄耋之年仍在恩施玉露制作传统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杨胜伟,1937年6月出生在恩施咸丰县坪坝营镇一个偏远山村。他怀揣着“学点技术为乡亲们做点事吧”的想法,在恩施农校扎根,躬身制茶一线,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杨胜伟一边教学一边摸索,研究如何将这项非遗项目在新的生产工具和消费市场中传承下去?
2006年,杨胜伟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课题,解决了“恩施玉露”传统工艺制作规模小、产量低的问题,实现了恩施玉露半机械化生产。2009年,恩施玉露实现机械化连续化生产。
2014年,杨胜伟完成茶学专著《恩施玉露》,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域”“偶数法则”概念,系统总结了操作技术,进一步规范了操作规程。2018年,恩施玉露等茶成为武汉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恩施玉露走向世界舞台。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作为子项目名列其中。
杨胜伟制茶六十多载,培养了一千多名茶叶专业学生,其中掌握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者多达392人,退休后手把手带的学生超过3000人。他说:“我作为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深感肩上多了一份对人类的责任,唯有尽我余生,将恩施玉露茶的工艺和历史一直传承下去。”
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第四代传承人张津生:留住传统“津味”,30年拼出40多个配方
在天津,花瓷壶、搪瓷缸,飘的总是茉莉香。天津,不产茶叶,但天津的茉莉花茶却享誉全国。
天津人有多爱喝茶?民谣有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说的是天津人一天要喝三遍茶。
天津人喝茶,讲究的是“香酽口儿”“杀(或沙)口儿”,指茉莉花茶的香、涩、苦在口中形成的一种综合口感。香中有茶、茶中有香,有这样的“杀口”才是真正的津味茉莉花茶。
天津茉莉花茶讲究的是拼配,这个过程就像“抓药”一样。配茶师手拿小铜秤,品种、克数都照着“方子”来。几种茶叶被混在一起,抓匀,再从指缝间滑落……同样的动作不停地重复,直至所有茶均匀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拼配茉莉花茶。这样“混搭”融合所汇之茶,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而且,在拼配过程中,一点微妙的差异,都会导致茶水入口后在唇齿间的感觉变化。正是这种随机、多样的变化,让天津茉莉花茶成为老百姓的挚爱。
而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黄山毛峰、西湖龙井、碧螺春都纷纷进入北方市场,加上饮茶的年轻化,选择性越来越多,天津茉莉花茶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20世纪90年代初,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第四代传承人张津生为恢复天津传统的茉莉花茶,坚持继承老味道,开茶庄。他凭借着自己对拼配花茶的痴迷,以及敏锐的味觉研究配方,经过多年的努力,把茉莉白毫、珠兰大方、茉莉云雾、苏萌毫等茉莉花茶品种,重新呈现在天津人面前。
此外,张津生对茶的拼配工艺研究越来越深入,他从第一片鲜叶采摘开始,就已经介入了。“采摘时什么节气、什么天气,采摘下来怎么加工、温度多少,加工以后再进行茶坯标准的检测……”他总结了一个又一个花茶制作流程。
目前,在张津生的茶庄里有40多种花茶的成熟配方,有的拼配茶需要10多个产地的窨花茶进行拼配,也有的仅需要三四个产地生产的窨花茶拼配就好。
现在张津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继续传承下去,“我现在也在物色传承人,能够将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的人首先就是要爱茶、爱喝茶,嗅觉比较敏感,更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未来的市场很大也很有潜力。”
如今,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已被列入天津市第六批区级非遗项目,茉莉花茶的香气也回荡在天津人的舌尖与记忆中。对于未来,张津生表示,除了继续恢复、创新花茶拼配种类和工艺外,他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对传统茶进行创新,让年轻人爱上喝茶。
做优做强楚天好茶品牌,让更多好茶走出湖北,走向世界!4月20日到5月22日,湖北开启“楚天好茶沿海行”活动,深入南宁、广州、东莞、深圳、厦门、泉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青岛、天津、唐山、大连、杭州16个城市,长江云新闻客户端联动各地媒体推出《双城寻茶趣》系列报道,带你一品双城茶文化。
下一站,“楚天好茶沿海行”船队将抵达唐山,楚茶山上学成出师的优秀“茶弟子”将遇见新朋友,开启新故事,敬请期待!
(点击海报,查看更多内容)
出品: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编审:梁延 彭云鹤
记者:谢雅静
美编:王思思
鸣谢:津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