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40年,向南极⑥|周春霞:选择了,就坚持到底!

长江云新闻  2024-04-26 10:25:35
分享到:

2024年4月16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顺利停靠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宣告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任务。

2024年是我国极地科考40周年。从被《南极条约》大会“请”出场外喝咖啡,到把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再到在南极冰盖之巅建立考察站……40年来,中国正一步步迈向极地考察强国之列。

从1984年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中国40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7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

在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新闻联合武汉大学策划推出系列报道《40年,向南极》,讲述武汉大学历届极地科考队员们的故事。今天推出第六篇《周春霞:选择了,就坚持到底!》。

她是湖北省首位赴南极考察的女科研人员;

她是湖北首位完成南北极极地考察的女科研人员;

十年,三赴极地,

她用实力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她,叫周春霞。

在北极新奥尔松王湾餐厅和“北极熊”合影

与极地结缘 靠的是能力

在武汉大学南极中心见到周春霞的时候,她刚结束完一场报告。主题就是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像这样的报告,周春霞已经讲过很多次。

23年前,周春霞作为湖北第一位女性科学工作者踏上了南极考察之旅,而那一年,她刚满23岁。能与极地结缘,周春霞靠的是实力。

1998年,周春霞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武汉大学研究生,后来又申请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周春霞主修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师从著名极地科学家鄂栋臣教授。2000年9月,23岁的周春霞成为博士,研究方向该怎么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南极科考队员已经走进了南极大陆的格罗夫山地区,并成功实地测绘出了全球首幅11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地形图。但人工测量,能力毕竟有限,想要绘制出更多的地形图,必须依靠新技术。

那个时候,虽然能用相对成熟的光学立体测绘卫星来进行测绘,但受到云层、极夜等影响。在鄂栋臣的建议下,周春霞选择主攻当下最新的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解决传统测绘方式带来的短板。

周春霞教授在长城站进行GPS站点观测工作

学校里,周春霞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无疑是同辈中的佼佼者。经导师和学校的推荐,周春霞成功入选中国第17次南极科考队,成为湖北地区赴南极从事科考工作的第一位女性。

除了力气小一点 我和男生没啥不同

2000年12月7日,周春霞踏上了前往南极的旅程。南极长城站距离武汉约18000公里,周春霞从武汉出发,一路辗转至北京、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再飞智力的篷塔阿雷纳斯,最后,再转乘一架大力神飞机才到达目的地,仅在天上的飞行时间就花了30多个小时。然而这一切,在周春霞眼里,并不算什么:“当时没考虑那么多,就想着前面那么多科考队员都圆满完成任务回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一落地,周春霞就被南极的风震撼了。周春霞主要负责GPS站点的数据采集工作。刚安顿好自己,她就拿着一摞事先准备好的资料走向监测点,投入工作的周春霞没有经验,把资料放在身边,忽略了南极的大风,结果一阵风吹来,准备好的纸质资料像雪花一样满天飞:“那个风,在武汉是体会不到的。”周春霞又惊又无奈,费了好大劲才捡回一部分资料。这最初的“震撼教育”,让周春霞对工作更加细心。

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在南极地区纬度相对较低,夏天温度在0℃左右,对于队员们来说,还能忍受。周春霞说,比较辛苦的,是要去野外。那会,周春霞除了自己的研究,还要协助一位做生态研究的老师外出观测贼鸥,经常一出门就是一整天。为了方便工作,周春霞干脆就一整天不喝水,不上厕所,饿了就吃巧克力、饼干充饥:“徒步很辛苦,我们一出去就要绕着半岛跑一大圈,吃饭上厕所很不方便。所以,我就出门前少喝水,出门后就尽量不喝水。”

周春霞教授和师弟黄继锋在中山站开展水准测量工作

极地科考人数有限,队员们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还有很多站务劳动要做。虽然周春霞是科考队里唯一的一名女科学工作者,但她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名女性而有特殊待遇:“男生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没啥区别。”周春霞说。

长城站建站比较早,早期建成的铁皮房时间久了,油漆掉了就容易生锈,周春霞就和其他队员一样,顶着低温和大风蹲在屋角或房子底部刷油漆;还有日常打扫卫生,厨房做饭,周春霞也都不含糊。在极地,能源供给是重中之重,清理储存柴油的油罐,也尤为重要。油罐底部味道难闻,清理起来费时费力,周春霞也二话不说直接上。

2010年,周春霞第二次赴南极考察,这一次,她还担任了度夏副站长兼科考队队长,正好赶上中山站修建新楼,要干的活就更多了。刚到中山站,第一件事就是卸货,那是好几年的物资储备,队员们几天几夜连轴转,终于把所有物资成功入库。后来,她还帮助建筑工人到户外铺线、组装家具……平时很少干的活,在这里,她几乎干了个遍。当记者问周春霞,在南极,女性和男性有啥不一样,她只是云淡风轻地说:“硬要说不一样,就是体力比男生差点吧。”

2001年1月1日,最年长的王自磐老师(旗杆左)和年龄最小的周春霞(旗杆右)在长城站升国旗

坚强能干的她 也有害怕的时候

2000年到2010年,周春霞经历了三次极地科考,两次南极,一次北极,尽管困难不少,但都没把她打倒。这位坚强能干的女科学工作者看似无所不能,但她说,还是会有害怕的时候。

那是2009年,周春霞在北极科考。8、9月份的北极,很多雪都融化了,没办法像冬季那样直接开雪地车上冰川。一天,周春霞和科考队员刘雷保、孙维君外出考察,结束完一天的工作已经快到晚上10点,周春霞说:“9点前返程都还好,我们那天就回去晚了,海浪特别大,比我们开得艇还高。”

三人上船,周春霞和刘雷保坐在艇两侧,年轻一些的孙维君负责在前面驾艇,起伏的海浪让三人产生了失重感,海水拍打在船上,随时都有可能侧翻。孙维君凭借自己熟练的驾艇经验,时刻调整好前进的方向和与海浪的角度,在海里艰难前行。艇外海浪呼啸,艇上却异常安静,没有人说话,连大气都不敢出。

就这样,艇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第二天起床,周春霞的双臂莫名酸痛,她还在纳闷,昨天也没提重物啊。后来才反应过来,头天晚上,自己在船上有多紧张:“我满脑子注意力都在海浪上,是不自觉地用手握着两边的绳子,用了好大的劲,手上都勒出印子了。后来回想那个情景,心脏还扑通扑通跳,真的后怕!”

2009年参加北极科考,于风雪中向冰川最高监测点前进

还有一次,也是在北极,也是三人同行。因为大家各自研究的方向和测量数据的点位不一样,周春霞在一个监测点就要花几十分钟来测数据,因为各自任务不同,周春霞只能独自守在监测点。白茫茫的雪地中,除了大风的呼啸声,听不到任何声音,周春霞也看不见任何人的身影,那一刻,没有带枪的她害怕了:“真的很怕遇到北极熊,如果遭到攻击,我就是当时带着枪,5发子弹恐怕也不一定能打中它的要害,还好没遇到。”

还有连续十四五个小时的“极地大暴走”,周春霞也都体验过,好在,一切都走过来了,而这些经历,都成为了周春霞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既然选择了极地研究 就努力坚持做下去

尽管距离周春霞上一次极地科考已经过去了13年,但身为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她的工作始终离不开极地,利用遥感技术,关注两极冰盖、海冰,通过遥感数据来分析冰的冻融、冰流速、触地线等很多参数:“要做的事还是很多的。”

而对于3次极地考察的经验,周春霞表示,很自豪,能成为中国5000人、8000人次赴极地考察中的一份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研实力;同时,她也感到了一份深深的责任感:“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科技成果是很重要的一环,我选择了这项事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就要坚持到底把它做好。”

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2010/2011年度夏期间,赴Amery冰架开展野外观测

在周春霞看来,人类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当她看到一艘船漂洋在大海中,自己站在茫茫冰川雪地里,她越发感到自己坚持了20多年的事业有多么重要:“我们不能说去征服大自然,而是应该不断学习,去了解大自然,摸清楚地球变化的规律,极地就是很好的研究对象。我们去了解它,摸清了地球的脾气,才能更好地去适应它,更好地与大自然共存。”

(长江云新闻记者 周翔 王宇 张益恒)


责任编辑 张益恒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