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景明·寻味 | “嗦”一口潜江螺蛳
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清明的风俗与食趣不胜枚举。三天假期里,我们借诗词之眼,带您寻味荆楚。今天(4月4日),先跟随记者去往水系发达的江汉平原,“嗦”一口美味的螺蛳。
记者吴彤:“‘清明螺,抵只鹅’,去哪里寻找最鲜嫩的田螺呢?有人告诉我,在潜江,有水的地方就有螺。”
潜江市渔洋镇乡村振兴办主任吴静轩:“一般的话我们在岸边摸一摸,它就都会有很多,比如说在这里,你看那个特别大,都有这个龙眼这么大了,本地的品种,肉质非常Q弹。”
在潜江,家家户户爱“嗦”螺蛳,因为轻轻松松就能捡拾一箩筐。
潜江市渔洋镇乡村振兴办主任吴静轩:“过去我们这边的螺蛳主要是散养,再有的就是从这个沟里收起来,虽然我们是螺的优质产地,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深加工企业。”
过去,因为缺少规模化养殖和深加工,潜江螺蛳一直难成气候,名声也远不如它的邻居——小龙虾。这夜宵摊上的两大顶流如果在同一块田里相遇,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反应呢?
湖北省楚螺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红模:“田螺它本身就是喜欢吃水中的微生物、饲料的残食,刚好我们小龙虾没有吃完的饲料,通过田螺吃掉以后,它会改善水质,所以说它们两个是相互哺育、共生共存的。”
虾螺共养,虾肥螺嫩还能增收,于是不少农户开始加入规模化养殖的行列,螺蛳加工企业也应运而生。
湖北省楚螺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红模:“这里就是我们的‘一田四收’,我手上的是虾和螺,5月尾我们会种上稻子,10月份我们池梗上会种上菜。”
螺蛳加工,最重要的是去沙。不规则的外部形状和复杂的内部结构,想洗干净螺蛳里的沙粒并不容易。眼前这套500多万元的自动化生产线,筛选、冲洗、剪尾、蒸煮、调味,一气呵成。
湖北省楚螺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红模:“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人工操作,做出的产品参差不齐,(现在)除了24小时的静养吐沙,我们还设置了五次水淋冲洗和两次超声波清洗,彻底让我们的田螺是无砾无沙的。”
目前,潜江渔洋镇有螺蛳养殖基地1000多亩,全市共有螺蛳加工企业7家。从本地人的乡土美食,到装袋装罐的即食美味,小小螺蛳渐渐从小镇走出,香味飘到了广东、广西甚至海外。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吴彤 冯超 潜江融媒体中心 关业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