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新质生产力 | 湖北:从光脚追赶到“芯”潮澎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芯片,是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湖北向“芯”而行,克难攻坚。今年一季度,一系列关键领域车规级芯片研发结出硕果。
3月中下旬,国内首颗汽车智能SBC芯片正式量产。这颗拇指盖大小的芯片,集成了微控制器、功率芯片和通信接口芯片。小到开门、关窗,大到动力管理,有了它,处理起来游刃有余。相比单个芯片,不仅能达到车规级的安全需求,综合成本也大大降低。
武汉芯必达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铁军:“省一半的产品空间,省电20%以上,过去也只有德国和美国的一些芯片公司有提供。”
伴随燃油车转向智能电动汽车,汽车芯片的需求量激增,但在这个万亿级的市场中,中国自主化率不足5%。由于核心芯片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很多企业望而却步,选择快速上量的原位替代品。而芯必达十年前就下定决心,跨出低端竞争,研发更高难度的集成类芯片,但其中的艰难超乎想象。
武汉芯必达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培育:“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做了上百万次实验,终于找到一条可以弥补仿真验证方法,来确保所有的电路在未来使用过程中不会被击穿。”
企业努力创新的背后,也有来自政府的助力,在关键的中试环节,芯必达就得到了九峰山实验室的鼎力支持,利用这个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规模最大的科研中试平台,双方建立了芯片失效分析合作,合力提速研发。
芯片的研发加速推进,而在产业应用方面,湖北也拿出了创新的办法。比如,东风公司牵头联合8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了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创新联合体。瞄准车规级MCU芯片等技术,芯来科技负责开发CPU内核,二进制研发芯片,东风公司并行开发控制器。就在近日,鄂产车规级MCU芯片通过了ASIL-D最高安全级别认证,有望在同类国产芯片中最早实现量产。
武汉二进制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敏:“我们的芯片回片之后,那么他们的域控制器的初步开发也完成。我们的测试与东风的域控制器测试是同步的,节省了芯片上车的时间。”
在芯片量产环节,“国内研发、国外生产”一直是行业之痛。创新联合体对接国内知名芯片厂商,启动车规级MCU芯片的国内生产、制造封测线的建设,全力补齐供应链,确保链条安全稳定。
武汉二进制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敏:“希望能够在国内闭环,彻彻底底地解决我们自主可控的问题。”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杜瑞雪 张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