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说 |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追逐“人造太阳” 探索终极能源
不久前,“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项目获批启动建设。这一湖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在人类探索终极能源的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天的《 院士说》,我们走近潘垣院士团队,听听他们追逐“人造太阳”的故事。
今年,潘垣院士已经90岁高龄。这一辈子的科研中,他带动中国的超导电力、脉冲功率及应用、脉冲强磁场科学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交谈中,潘垣院士说,在他所有的科研成果中,最让他骄傲也最牵挂的,就是“人造太阳”。科学上来讲,叫做磁约束核聚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潘垣:“为什么叫人造太阳?它的目的就是能源,核聚变能力就是要把氢弹控制起来,让它慢慢地释放能量,但是你要把两个氢原子核聚合到一起,受到排斥力的作用很难聚合到一起。”
2021年5月,位于合肥的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点火实验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在中国,潘垣院士是首批开启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科学家。早在1984年,潘垣和磁约束核聚变研究所的同事们,凭借介绍苏联相关装置概况的4页纸,成功研制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这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一个大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潘垣:“主接线图、控制系统的逻辑图都是我自己画的,那时候年轻,晚上一搞就搞到12点,甚至更晚都有,逻辑的线路图画的大概个把月,装置很复杂,超高真空、外通电源好几套,一边画一边思考、讨论,反复修改,装置的尺寸配合总体是稳定的。”
2016年,潘垣院士又将聚变材料锁定为氘元素,在国际上首创提出了新的技术路径——氘氘聚变。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大力支持下,去年11月,“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项目获批,在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启动建设,装置的等离子体密度要比托卡马克高出百倍,温度也比托卡马克高出5倍。
湖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项目总经理武松涛:“海水里有大量的重氢,大概有40万吨,一吨海水中的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700万吨汽油燃烧的能量,一个是环保,再一个它很高效。”
眼下,潘院士团队正在对瞬间升温和能源回收方向,进行多类型实验,朝着终极能源的方向不断探索。潘垣院士说,这是他的收官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困难的科研工作。他可能看不到自己的收官之作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的那天了,但只要中国人能借此站上世界之巅,他就高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潘垣:“现在世界上用的都是氘氚聚变,氘氘聚变中子源在国际上没有,完全是中国人独立自主搞的,人类要去进步、要发展生产、要提高生产力要靠能源, 对人类没有危害的新能源,我还在不断地学习,因为没有止境,科学技术永远是在发展的,咬定青山不放松。”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唐清辉 通讯员 高翔 左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