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一个都不能少 | 用大爱跨越障碍,助残路上大步向前

长江云新闻  2023-12-27 14:54:09
分享到:

编者按:在武汉市东郊,有一个“扬光智造园”,这个智造园有些特殊,里面有近200位残疾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一个企业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残疾朋友呢?这个故事,还要从45年前说起……

2023年岁末之际,长江云推出暖冬特刊“一个都不能少”,首篇带你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回顾武汉扬光实业有限公司(简称“扬光公司”)的“前世今生”。

11月23日,长江云记者走进扬光智造园,园里干净整洁,宁静温暖,在办公楼墙上,“武汉扬光实业有限公司”的牌子正被阳光照耀得闪闪发亮。

在不同的办公区内,残疾职工们正在仔细地完成纸张装箱、皮鞋制作、服装印花等工作,时不时还有一些欢声笑语,从他们的作业区里传来。

在走访了多位扬光公司的领导和职工后,扬光公司的“前世今生”,慢慢清晰地呈现出来。从1979年到今天,武钢扶残路上的感人故事,正如珍珠一般,在历史岁月长河里闪闪发光。

“要让残疾人也能自力更生”

1979年,46岁的喻雁生正担任着武钢附属公司下绣花厂的厂长,他时常穿着一个灰蓝色西装,瘦小的身材里,仿佛藏着无限力量。

在工作中,喻雁生敢于创新,不怕吃苦,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把只有18个人的绣花厂扭亏为盈,发展成为一个有百来号人的大厂。

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一时间,全国上下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各地的集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办起来,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武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集体企业茁壮成长。

发展集体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更多地安置单位企业中的待业青年。随着企业发展,喻雁生发现,武钢大部分待业青年已得到安置,但不少职工家里有待业的残疾人,给他们家庭生活带来很大压力,这让喻雁生非常挂心。

要让这些残疾人都就业,需要办一个福利工厂,但那时,大型钢铁厂创办残疾人福利工厂,在全国还没有先例。有什么政策依据?执照又怎么办理?这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势必一路荆棘。

怎么办?正在喻雁生踌躇时,一位退休职工的残疾女儿要寻短见的事,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办福利厂的决心。

退休职工老朱的女儿叫朱宏辉,当年23岁,因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下肢瘫痪,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靠父母照料。眼看着同龄的女孩已经成家立业,她感到自己无用,拖累父母,竟弄来10片安眠药服下,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父母及时发现,才免去了一场悲剧。

得知孩子内心竟如此痛苦,夫妻俩来到喻雁生家中恳求道:“喻厂长,你救救这孩子吧,给她找点活干吧!”

看着满脸皱纹的老朱爱女心切、老泪纵横,喻雁生哽咽了,老朱为厂里奉献了一辈子,武钢就是这一批老工人撑起来的,如今他们面对这样的困难,自己怎么能不帮呢!

当天下午,喻雁生就将50套工作服送到了朱宏辉手上,他对轮椅上的朱宏辉鼓励道:“你把这50套工作服的扣眼锁好,每套2角钱的工钱,做完后我们来拿,再给你送新的活来。”朱宏辉感动得眼含热泪:“谢谢喻伯伯,我一定好好干!”

朱宏辉渴望就业的心情,让喻雁生深受触动。他带着厂劳资员一起,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走访,摸清了青山区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其中有就业能力,能从事不同劳动的残疾人有40多名。

这40多名残疾人背后,就是40多个家庭啊!为了让这40个家庭放心,武钢的福利厂一定要办起来!他召开厂务会议,对职工们动情地说:“毛主席曾讲过跛子、哑子、聋子、瞎子对革命都有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厂,我们不管他们谁管他们?”一番话言辞恳切,职工们被打动,纷纷支持招收残疾人进厂。

他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和想法向公司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武钢附属公司的经理姚传斌等一众领导的大力支持。在领导和员工的支持下,喻雁生干劲十足,每天奔波在市、区民政局,终于获得了政府批准。1982年,“武钢附属企业总公司福利服装厂”的牌子被郑重地挂了起来。

福利厂成立后,第一批就招收了30多名残疾人,朱宏辉也在其中。虽然她只是负责剪线头这个简单的工作,但能够像健全人一样上班,她十分珍惜。由于厂里暂时没有适合她使用的厕所,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坚持白天不喝水、不吃东西,确保自己在厂里的10个小时不用上厕所。怕自己效率低,她常抽出中午等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每天原定的工作任务是60套工作服,而她每天能做完80多套,有时甚至能做100多套。

和朱宏辉一样,其他的残疾人也在用行动回报这个难得的机会。不会手语的聋哑人许朝阳,在老职工的帮助下锻炼出娴熟的生产技术,被评为了厂里的“先进生产者”;双腿有疾的周秀波,遇到交通中断的暴雨天气,会拄着双拐步行3个小时来厂里上班;同样腿部残疾、曾经社会上的“小混混”赵开平,在领导同事的关爱下,变成了一个热爱集体、舍己为人的好青年……

在武钢领导及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武钢开创了全国大型企业创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的先河,武钢附属企业总公司福利服装厂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

“享受幸福的权利是同等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事业还不够完善。武钢残疾人福利企业的建立,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经验。一时间,各大报刊纷纷前来武钢进行宣传报道,省里相关政府部门也将武钢的事迹写成文件,印发各地组织学习。

社会各界的赞扬声,没有让武钢停下脚步,集团出资为福利厂新建了6层车间,全部打造成适合残疾人工作的无障碍环境。同时,招收的工人范围也从原来的武钢子弟扩大为全社会,更多的残疾人获得了机会。

让残疾人能够自力更生,只是武钢扶残的第一步,让残疾人过上幸福生活,才是武钢的目标。

喻雁生有天走在厂里,看到残疾人小袁闷闷不乐。问了才知道,小袁刚相的一个对象吹了。残疾人在婚姻问题上,比健全人更难,为了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喻雁生和其他领导讨论后,决定厂里也应当多关心照顾他们的个人生活。

为了鼓励全厂职工都来关心残疾人的婚姻大事,喻雁生召开职工大会,号召大家积极为未婚残疾人找对象,并规定:凡在厂内介绍成功了一对残疾人,奖励50元;凡介绍的对象一个是服装厂的残疾人,另一个是厂外的残疾人,也奖励25元。

光动员厂里还不够,为了残疾人体会到社会的关爱,感染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到扶残事业中来,武钢决定,为厂里即将结婚的残疾人举办一场热闹隆重的“残疾人集体婚礼”,参加婚礼的新人还能获得武钢送出的重磅大礼——一套一室一厅的福利房!

这场集体婚礼筹备了3个多月,全厂有4对双职工残疾人参加集体婚礼。为了武钢扶残事业更好地发展,这场喜宴邀请了民政部、残联的相关领导和各个媒体记者前来参加。

1985年5月15日上午10点,挂着“武钢首届残疾人集体婚礼”横幅的婚车缓缓驶向武钢酒店,途经的街道上,人们驻足观看、拍手祝福……热闹的场景犹如节日的庆典。

这场集团婚礼盛况空前,婚礼第二天,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这些新人的家长们来到武钢千恩万谢,激动地说:“原来只想让孩子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想到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啊!”

武钢在对残疾人事业的摸索前进中,发现残疾人除了婚姻问题,还有很多具体的困难需要解决,大家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残疾人福利组织,更好地解决残疾人生活中的问题。但当时,武汉还没有这样的组织,需要什么样的流程,大家也摸不着头脑。

“听说太钢已经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我们要不要去考察考察?”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于是,在武钢工会领导的带领下,组成参观团立刻启程,前往太原钢铁公司参观学习。

“取经”回来之后,喻雁生认真拟写了一份武钢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实施方案,并交到了武钢分管残联工作的熊安芬副经理手中,熊经理在看完后下达了批示:成立武钢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基金会的成立,大大助力了武钢扶残事业的发展。成立当天,基金会便为残疾人募捐到了50多万元的基金。有了这笔资金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武钢残疾人福利事业的目标和规划,还积极扶持武钢创办了一个“武钢北湖福利服装加工厂”。这样,武钢继创办了武钢福利服装厂、武钢福利印刷厂之后,武钢又成立了第三个残疾人福利工厂。

紧接着,武钢残联也成立了。1990年12月8日,武钢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武钢残联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喻雁生在大会上说:“残联是残疾人的娘家,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一定尽心尽力地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为残疾人创造幸福。”全场掌声雷动。

在基金会和残联的支持下,武钢的扶残事业日益完善,武钢残疾人活动中心、武钢残疾人艺术团、武钢残疾人文学创作室……各类残疾人组织纷纷成立,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感叹到:“从来没有这么充实快乐过!”

在这样的积极热烈的氛围中,武钢孕育出一个个残疾“明星”。

“残疾人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回忆起1985年被招进武钢的时候,林学峰依然感慨万千,通过社会招工进武钢的他,一进厂,就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林学锋小儿麻痹致残后,只有一只右手能够劳动。在武钢的关怀下,他进入喻雁生领导下的绣花厂(后改为服装厂),缝纫机做服装要用脚踏,林学峰做不了,喻厂长宽慰他:“一定有你能做的!”

林学锋肯动脑钻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想出了解决办法。在工人师傅的帮助下,他把原来需要手脚并用的缝纫机改装,加上一个传动装置,仅用一只手和一只胳膊就可以操作。这一改装,让他每天能完成100套服装的锁边,同时,还方便了很多厂里像他不方便的残疾人,提升了整个厂的工作效率。

林学锋十分热爱写作,常常在下班后写一些文字发表在《武钢工人报》《武钢文艺》等内部报刊上。管报刊的领导陈志远发现了他的才华,鼓励他写作,并和厂里一起,为他和其他爱写作的职工提供了很多便利,成立“残疾人文学通讯组”,每周抽半天时间请专业老师来进行写作培训。“厂里说,愿意写作的人,可以给你们放假让你们写。”林学锋回忆到。

林学峰

在武钢的支持下,林学峰写作能力日益精进,在轮椅上创作出纪实文学、散文等文学作品共180万字。2011年,林学锋从武汉市作家协会工作人员手中领到一张会员证,成为青山区首位残疾人作家。“今天起,我是一名真正的作家了!”林学锋拿着证件激动地说道。

“残疾人也要在人生舞台上绽放!”开展助残事业以来,武钢致力于残疾人提供出彩的机会。除了残疾人作家,武钢还培育出多个残疾人世界冠军。

被称为“轮椅公主”的文青,17岁进入武钢,在一次轮椅比赛中,领导发现了她的运动才能,便跟残联一起,为她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后来,武钢开展残疾人轮椅竞速运动,选拔优秀人才出国比赛,文青脱颖而出,开始了她轮椅上“飞驰”的人生。

1992年,文青参加日本大分市国际残疾人马拉松比赛,一举夺冠。紧接着,她又在多场国内外的比赛中大放异彩,拿下多块金牌,还实现了中国轮椅竞速世锦赛奖牌0的突破。几十年里,文青拿下奖牌六十多块,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她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她获得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还担任了北京残奥会湖北地区的火炬手,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文青

“没有武钢,就没有我的今天。”从一名普通的印刷厂女工到令人瞩目的世界冠军,文青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武钢的支持。购置参赛轮椅、奖励现金和住房……武钢不仅在物质上为她提供了最坚强的保障,更给了她强大的精神动力。接触了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后,文青感叹“在武钢的残疾人,真的很幸福。”

在武钢的托举下,一个又一个残疾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998年被特招进武钢的李丰强,没有双臂,却像“飞鱼”一样,在游泳赛场上揽金夺银,成为世界冠军。退役后他又创办公司,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在文青的带领下,又一批优秀轮椅竞速运动员涌现,1985年出生的刘文君,在北京残奥会和伦敦残奥会上再次夺得两枚金牌,成为新的世界冠军。截至今天,武钢的残疾人运动员们共拿到金银铜牌共500多块。

刘文君

多年来,武钢的残疾职工们从先进生产者,到作家、画家、世界冠军……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笔,书写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而武钢,则为他们提供了可供书写的那张白纸。这是一场彼此信任的双向奔赴,更是一首共同谱写的爱的赞歌。

从武钢的第一家福利厂成立,到今天的扬光公司,45年来,他们心怀大爱,跨越了一个个障碍。“残疾人是分子,健全人是分母,分母成为幸运的大多数,理应托举起上面的分子。”抱着这样的信念,在这一场跨越时代的接力中,他们扎实地跑好每一棒,托举起了几千个残疾人的幸福人生。

(记者:孙俊 董晶菁  采访支持:吴涛)

责任编辑 董晶菁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