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十堰市油橄榄产业链建设现状与思考

  2023-10-27 10:32:27
分享到:

近年来,十堰市加快发展油橄榄产业,积极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多措并举推进油橄榄延链补链强链,有力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和生态基础。

一、国内外油橄榄产业发展概况

油橄榄(Olea europea L.)是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乔木,原产地中海沿岸,是世界著名的食用油料树种,与油茶、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据国际油橄榄理事会(IOC)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油橄榄种植总面积1.65亿亩,约10亿株,产鲜果1700万吨左右,餐用橄榄果220万吨左右,全球年产油量在230万吨-330万吨间波动。油橄榄主要栽培于地中海沿岸国家。

1964年,我国正式从阿尔巴尼亚引进了1万株5个油橄榄品种(米扎、卡林、爱桑、贝拉和弗奥),在长江游流域8个省区12个引种点试种,开辟了我国油橄榄引种、驯化试验的新纪元。目前已有甘肃、四川、云南、重庆、陕西、 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贵州、安徽等12个省市37个地级市67个市县引种栽培。2022年国内种植面积达154.5万亩。

二、十堰市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

十堰市沿汉江流域的丹江口、郧阳、郧西是是国内最早开展油橄榄栽培并取得成功的区域之一,属油橄榄适生区,适合发展油橄榄。

(一)基地面积稳步发展。十堰市发展油橄榄产业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当时中国林科院、湖北省林科所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油橄榄专家的指导下,引种佛奥、克里、钟山24号、爱桑、九峰4号、6号、7号、贝拉等37个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在十堰市郧县(郧阳区)及均县(丹江口市)试种成功。据十堰林业志记载,1985年,在郧县小河村、二湾村挂果的单株产量分别达到62公斤、66公斤、87公斤。郧县(郧阳区)油橄榄种植面积在80年代曾经位列全国第二位,均县(丹江口市)被湖北省定为油橄榄基地县。由于管理不到位、橄榄油加工技术不成熟和消费习惯差异等原因,在90年代油橄榄树几乎全部被砍伐,产业发展停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2010年前后,市场经营主体自发从甘肃陇南、四川西昌引进油橄榄开展栽培,在丹江口库区进行了规模化种植,掀起了新一轮油橄榄种植热潮。2020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油橄榄产业发展,各地积极探索破解油橄榄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丹江“建成移交”、郧阳“利益联结”模式、郧西“以奖代补”模式较好推动了基地建设。截至2023年初,全市在丹江库区20个乡镇42个村建立了油橄榄基地,基地总规模达到9万亩。

(二)引种选育有序开展。十堰市油橄榄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引进油橄榄品种50余个进行栽培,经过10多年种植、观察,豆果、奇迹、阿尔波萨纳、鄂植8号、皮瓜尔、皮削利等油橄榄品种在十堰市表现良好。同时,为筛选培育抗逆性强、高产品种,市林科所积极开展引种试验工作。目前,全市建成规范育苗、采穗基地3个,苗圃面积150亩,智能温室大棚1栋,每年可完成油橄榄育苗80万株。十堰市引进栽培的科拉蒂、鄂植8号油橄榄品种经在十堰市开展区域试验,已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成为国家级林木良种。

(三)精深加工规模发展。在发展油橄榄产业的过程中,十堰市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布局,调动了市场主体积极性,增强了发展油橄榄的信心。全市现有1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湖北鑫榄园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5家油橄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丹江口市兴源生橄榄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十堰金橄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湖北联胜油橄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十堰市龙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十堰泽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1家合作社、近百个种植大户。

在郧阳区、丹江口市建有三条橄榄油加工生产线和自动灌装生产线,日加工能力60吨鲜果。2022年加工鲜果3000吨(本地1000吨、外地采购2000吨),生产橄榄油300吨,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同时,各地积极开展油橄榄与文旅相结合的三产融合建设,“遇见汉江”民宿、安阳湖油橄榄庄园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

三、十堰市发展油橄榄的有利条件及前景展望

(一)政策环境优越。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59号)、《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国发[2008]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油茶、油橄榄等特种油料作物。202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科技部、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文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2022年,国家林草局《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聚焦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推进木本油料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油茶、核桃和油橄榄等木本油料。

(二)领导重视空前。2021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十办发[2021]10号),建设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将油橄榄列入木本油料产业链重点扶持范畴,计划十四五期间在环丹江口库区发展油橄榄基地20万亩。各县市区政府及时成立油橄榄产业链工作专班,由各地政协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链长,制定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为油橄榄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种植基础厚重。十堰市发展油橄榄多年,已形成一定规模,有万余名群众直接从事油橄榄产业,有较好的种植基础。2021年由湖北省林业局、十堰市人民政府共建木本油料研究院依托十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挂牌成立,目前十堰市已初步形成涵盖种苗、种植、精深加工、技术服务等各方面。全市每年培训油橄榄技术人员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

(四)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橄榄油消费需求呈现明显增高趋势。由于油橄榄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全国油橄榄适生区范围限制等因素影响,我国油橄榄的种植和加工规模虽逐年增加,但远远赶不上消费市场的需求扩张。从2006年起至2021年,我国橄榄油进口从0.8万吨增长至5.2万吨,进口量增长了6倍。据海关总署的统计结果,2021年我国进口橄榄油4.6万吨,目前中国自产橄榄油6677.38 吨,仅占进口量的14.8%,缺口较大。同时,十堰汉江流域小气候为油橄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作为油橄榄适生区,将油橄榄作为兴林富民绿色产业,特色明显。

(五)产业融合较强。油橄榄作为木本油料,树体寿命长,既不与粮食争地,又能有效增加高端食用油供给,对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十堰已建成全国首家油橄榄国际交流中心,东方橄榄园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油橄榄为IP的“生态农业+健康食品+生物科技+农文康旅”国家级三产融合示范园。

四、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较小。一是全市栽植总面积相对分散且规模普遍较小,种苗对外依赖严重,规模优势难以显现;二是重点龙头企业相对较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三是油橄榄产业效益发挥不突出,2022年全市产橄榄油300吨,销售收入9000万元。

(二)品牌建设滞后。当前十堰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品逐渐丰富,但缺少橄榄油公用品牌,也未建立油橄榄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

(三)消费拓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销售拓展不足,仅有少数企业积极开展橄榄油产品销售工作,部分企业产品未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同时由于价格高、烹饪习惯、个人认知等因素,我国居民对油橄榄接受、认可度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油橄榄消费群体的扩大。

(四)科技支撑滞后。当前十堰市市场主体在基地管护、品种选择等方面对陇南技术人员依赖度高,一方面显现出本地科研、技术队伍薄弱,同时也反映出在科技支撑油橄榄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

五、对策及建议

(一)做大生产端,在壮大优势产业中不断扩大总量

1、扩大种植面积。探索破解当前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因素,开展低质低效退耕还林地、园地调查,在政策层面探索将此类地块作为发展油橄榄产业的路径,为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四旁种植,扩大栽植面积。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机遇,建设油橄榄标准化基地。加强现有油橄榄园管理,开展低产园品种改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巩固油橄榄基地建设成效。

2、实施重点工程。谋划实施油橄榄产业发展“百千万”工程,建设汉江百公里油橄榄黄金产业带。到“十四五”末,全市培育油橄榄专业合作社(市场主体)100个、沿汉江十堰段各乡镇新建产业示范园1000亩、培育油橄榄产业发展示范户10000户,逐步实现汉江沿岸适生区油橄榄全覆盖。届时,十堰市沿汉江流域栽培油橄榄面积超20万亩,年产鲜果5万吨,产出初榨橄榄油0.5万吨,年产值过15亿元(加工产值10亿元),直接带动3万人就业,真正让油橄榄产业成为兴林富民好产业。

2、夯实种苗基础。一是提升优质苗木的供应保障能力,规范苗木质量等级和供苗渠道,从种苗源头上把好关。二是组建规模化育苗基地(主体),逐步实现油橄榄苗木统育、统配、统调。三是开展种苗培育科研攻关工作,开展以选育抗旱、抗寒品种为主要特性的育种工作。四是合理确定种植品种,解决集中成熟与集中压榨的矛盾,合理种植早、中、晚熟品种,缓解压榨集中的压力。五是严格落实苗木繁育技术标准和规程,建设苗木溯源体系,实行苗木合格证制度,加强种苗执法力度。

3、完善配套设施。充足的水肥条件是油橄榄实现效益的最基本保证,有条件的油橄榄园应普及水肥一体化设施。对不具备统一灌溉条件的,采取如集雨水窖、自流引水等多种方法,保证生产用水。推广油橄榄生产、加工机械设备,降低生产成本。

(二)做强加工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1、做强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针对目前种植企业(主体)多、基地分散、品牌杂乱的情况,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依托资源要素优势,整合兼并小微市场主体,打造油橄榄产业发展头部企业,扶持培育为上市公司。成立十堰市油橄榄行业协会,进一步发挥行业自律。二是支持有条件的油橄榄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油橄榄庄园,自建橄榄油加工车间,就近及时压榨成熟的油橄榄鲜果,确保橄榄油品质。

2、加大产品多元开发。扶持油橄榄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建设油橄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引进“二相法”橄榄油加工生产线,发展精深加工,在扩大初榨橄榄油、保健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产品的基础上向生物提取、餐用油橄榄、生物制药方向延伸。

3、打造区域优势品牌。借山出水,借水行舟。充分利用“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知名品牌,打造“武当橄榄油”,统一标准,构建十堰橄榄油公用品牌。建立油橄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三)做活销售端,在培育市场中孕育发展机遇

1、多元并举抢占市场。以油橄榄行业协会为基础,整合资源,制定标准,规范销售市场,建成完善的仓储、冷链、物流、销售体系。在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大中城市和热点城市开设十堰橄榄油直销店。与国内大型商业零售服务公司或超市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利用其销售渠道和网络促进橄榄油及其制品的销售。与国内食品、油脂行业企业合作,逐步拓展国产橄榄油应用场景。

2、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十堰油橄榄产品,扶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营销会、新闻发布会等活动,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十堰油橄榄、认可十堰橄榄油。

3、突出国产优势推介。组织高层次科研院所专家多学科参与、交叉研究,从国产橄榄油理化指标、感官指标以及对健康、保健、美容、药用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拿出科学详实的数据和实例,让广大消费者对十堰橄榄油充分信任,并乐于消费,培育稳定的消费群体,从消费端促进油橄榄产业发展。

4、加快拓展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B2C”电商平台等,发掘消费增量、盘活消费存量。

(四) 壮大消费端,在需求群体培育中拓展市场空间

1、规范生产主体行为。不同品种压榨的橄榄油品质差别大,不同种植环境生产出来的橄榄油质量层次也各不相同。一是规范种植品种,坚持良种造林。二是规范种植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管理,确保鲜果质量。三是规范鲜果采收行为。依据每个品种的生产结实成熟特性,分阶段采收。四是规范压榨和贮存运输行为。研究制定橄榄油仓储运输行业标准,保证橄榄油的新鲜品质。

2、合理终端价格构成。长期以来,国产橄榄油市场价格一直高于进口橄榄油。橄榄油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属稀缺资源、特色产品,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和对健康需求较高的群体。自国产橄榄油进入市场以来,大多作为地方特色产品,没有成为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转而成为礼品经济。礼品经济的过度包装,企业虚高的利润,增加了成本,加之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国产橄榄油价格高企,难以与国外橄榄油开展市场竞争。一是合理确定鲜果收购指导价,均衡种植者和加工企业关系;二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鲜果含油率,降低种植成本;三是推行简易包装和大容量包装;四是合理确定利润。

(五)强化支撑端,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取得新突破

1、针对油橄榄产业技术难题,多方筹资,以十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为主导,依托相关市场主体,开展科研创新工作,选育出适宜本地气候条件下发展的油橄榄品种和栽培模式。采取柔性引进政策,聘请专家学者,主持或者指导重大科研课题,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研发新成果,为油橄榄全产业链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2、建立市、县(市)、乡镇油橄榄科技支撑体系。按照市有技术顾问、县有技术服务团队、乡镇有技术员、村有联系人的技术服务体系要求,推动技术服务全覆盖。建立服务油橄榄产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每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国外原产地、国内产业发展高地学习、培训,聚焦产业发展前沿,将产业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十堰,确保十堰市油橄榄产业发展不落伍。

(六)整合要素资源,在协同发展中增强发展动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重点企业帮扶责任制,每个重点企业,明确一名包联领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问题。同时探索将油橄榄产业链建设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对相关地方党委政府考核。

2、强化政策支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油橄榄相关标准制定、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企业发展等。出台金融激励政策,以激发油橄榄产业主体积极性。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油橄榄产业链建设。

(作者:十堰市委党校2023年秋季第一期中青班  刘宝、杨红、孙文勇、朱要胜)

责任编辑 谢雅静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