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长江云特刊 | 长江:流淌的文明

长江云新闻  2023-10-18 18:38:30
分享到: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今天,我们如何探寻长江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本篇报道带您一起探源长江中游,聆听文明回响。

潮起长江壮阔,千年文脉隽永。

长江,亚洲第一大河,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6300余公里浩浩汤汤,造就了壮丽山川、富饶田园,标记着沿岸的富庶进步;它从远古流向未来,涨落荣枯,浇灌了长江文化数万年之花,哺育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果实,滋养着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随着学堂梁子、屈家岭、石家河等文化遗址的被发现,长江中游文明探源拉开帷幕,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一处处文化遗址、一个个考古发现、一件件出土文物,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中华文明历史源流的认知:中华民族灿若繁星、多元一体的文化血脉亘古天成,华光永续。

开山劈石:远古的回响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文明前夜的故事沿着滚滚长江之水流淌、蔓延。从蜗居山洞到向平原迁徙,带着形状各异的石头工具,古猿们走过漫长的进化之路,终于实现“生而为人”的心愿。

站在学堂梁子高地远眺,曲远河在此与汉江相会。亿万年来,人类祖先总是逐水而居,选择在水草丰美的两河交汇处、大河拐弯处生存、繁衍。早在百万年以前,已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1989年和1990年,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的一次文物普查,一锄头改写世界古人类演化历史。这里先后出土两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科学家测定为距今约100万年的直立人,被命名为“郧县人”,直接撼动“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科学定论。

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震惊世界。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郧县人” 露出真容,似乎用穿越百万年的深邃“眼眸”,凝视着岁月沧桑,改写着人类历史。

从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人,到约百万年的郧县人,再到约20万年的长阳人、约10万年的黄龙洞人、5万至2万年的汉阳人,百万年尘封土裹的远古人类遗珍逐渐显露,在长江中游形成了完整的人类进化区域链,印证了长江流域是人类起源和文明发祥的源头之一。

长风破浪:文明的曙光

当全新世晚期的亚热带季风吹过长江,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升起。距今约1万年,中国史前农业萌芽。从野外采集食物到发展农业生产,从驯化家畜到建造房屋,从聚落群体发展为城邦古城,祖先们择水而居,不断求索。他们是中华文明最初的创造者,将灿若繁星的新石器文化留给大江两岸。

东升西落的太阳,创造出光明与黑暗的交替,哺育着农作物的生长。距今约7000年的“太阳人”石刻,是长江三峡流域城背溪文化的代表性遗存,也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太阳图腾崇拜文物。长江流域农耕文明曙光初现,一代代先民们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他们膜拜着太阳——农业之神,祈望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岁月,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过了几千年,在长江之畔留下一个个深深的农业文明刻度。在峰峻湖秀的大洪山南麓,静卧着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典范——屈家岭文化遗址(距今约5900年至4200年),长江流域第一个史前稻作遗存就发现于此。经科学测定,与现在江汉平原普遍种植的稻种相同,证实5000多年前的屈家岭粳稻是一种驯化十分成熟的稻谷品种。一粒被人类驯化的稻谷,昭示着人类文明史上石破天惊的演化跃迁,是人类步入农耕文明的代表之一。这里还发现了长江中游所见最早的粟作遗存、“太极图案”的彩陶纺轮、胎薄仅0.5毫米的蛋壳彩陶、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表明制陶、纺织和农耕技术的发达。

成熟的农业体系,持续壮大的聚落群体与繁荣的手工业相伴相生,掀起了长江文明的第一次浪潮。距今4600—4100年,作为屈家岭文化的承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居民们,带着远古玉音的回响,走出了文明的前夜。

石家河古城作为长江中游的都邑性城址,是长江中游持续千年的文明中心,这里出土了数百件精美绝伦的玉器,包括人头像、龙、凤、鹰、虎、蝉等造型,有“中华第一凤”之称的玉团凤,标志着史前玉作的巅峰,被认为是凤文化重要源头。其中一件五官夸张的玉人头像,代表着先民对于神权人物或者巫师形象的想象。

三星堆神秘青铜人像,与石家河玉人像獠牙、纵目、大耳朵等造型十分相像。神秘的联系似乎见证着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整合,并向北扩张,对黄河流域产生影响。在此后2000余年间,历经强盛、突变与衰弱,于距今约4000年左右,以石家河古城的衰弱为标志,长江中游地区步入青铜时代。

百川归海:文化的合流

贯通古今,润泽万代。人们不仅共饮一江碧水,也共享一片精神家园。历史长河中,长江中游与周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时间交流碰撞中,逐步融入中原文化体系,成为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夏后,商人以盘龙城等为据点,加强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控制。位于武汉黄陂的盘龙城遗址,发现大规模城址及宫殿区、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等,是商王朝在南方的中心。

西周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仍被视为“蛮夷之地”,在楚国兴盛之前,关于长江中游的历史记载存在许多谜团。

湖北随州擂鼓墩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举世闻名,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青铜器,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成就推向巅峰,史书中未见记载的曾国也从此引起世人瞩目。依据多年考古研究,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的出土,学者认定曾国即为史书所载的随国。从叶家山到枣树林,从郭家庙、苏家垄到义地岗、擂鼓墩,已经基本构建起一部在传世史料中几乎一片空白的曾国史。

随着周王朝对长江中游的控制减弱,楚国迅速崛起,并逐步一统长江中游、淮河流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泱泱楚国八百年,诞生了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与历史传奇。虎座鸟架鼓、越王勾践剑、彩绘车马出行图等文物,承载了厚重的文明积淀,江陵纪南城、望山楚墓、马山楚墓,荆门包山楚墓、郭店楚墓,枣阳九连墩楚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印证楚文化曾在湖北地区达到鼎盛时期。

“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上世纪70年代,湖北荆州发现了近7千座楚墓,其中的熊家冢震惊了考古界,其中在一号车马坑出土的“天子驾六”3乘,证实了墓主王冢的身份。以神人乘龙形玉佩为代表的的出土文物,图案奇特绝艳、恢诡谲怪,把楚文化的神秘瑰玮展现在世人面前。

公元前278年后,是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云梦地区成为秦统一南方的战略据点。云梦秦墓出土的多批重要简牍,见证了秦汉帝国大一统的历史风云。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惊世文物“中华第一长文觚”,记载了谋士游说秦王寝兵立义的故事;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大批竹简,系所见最重要、最完备的秦代法律文书资料;睡虎地另一座秦墓出土的“黑夫木牍”,堪称中国第一封战地家书,再现了秦统一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从蕴含民族精神、思想智慧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来。前行力量在哪里?在传承守护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中。

考古百年,成就斐然。长江文明的历史,由一代又一代人构建;长江文明的记忆,由一代又一代人叠加。脚踏这片古老的土地,寻真远去的历史烟云,中国考古人坚毅而勇敢的奋斗身影得以清晰勾勒,他们正沿着万里长江挥毫泼墨,描绘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在新时代继续延续壮美长江的千年神韵,让流淌的文明长流不止,生生不息。

长江,一条奔流不息的文明根脉,涵养了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的文化共同体,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和远古记忆,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誉与梦想,迸发新的活力,走向更远的未来。

(记者 胡傲蕾 美编 成雨静)


责任编辑 胡傲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