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挺起“强国脊梁”│从要产量到要质量 “钢铁长子”转型涅槃
65年前,武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为新中国挺起了钢铁脊梁。65年过去,中国钢铁产能牢牢占据世界第一,湖北也正大力推进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天起,湖北电视台新闻中心推出系列报道《中国钢铁挺起强国脊梁》,第一集,一起走进武钢。
在武钢有限公司条材厂,这批刚刚下线的钢轨即将发往杭温高铁建设现场。眼前这条数字化钢轨产线,平均每160秒就有一根百米钢轨下轧线。
武钢有限条材厂型线作业区作业长段文:“给你演示一下百米重轨的平顺性,这是一张A4纸,这个缝隙插不进去。”
总长超过100米的钢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度差,不超过0.2毫米,达到国际最高标准。正是靠着这样“严丝合缝”的技术,武钢在中国高速铁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国内第一。这个“第一”来之不易。2009年,武钢承担了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钢轨的研发任务,关键控制程序来自德国西门子公司,可做出来的铁轨满足不了平整度要求,武钢决定自己研发。
武钢有限条材厂型线作业区作业长段文:“程序改进有七八轮,历时一年半时间才解决掉,当时德国一个程序控制的厂家,他们觉得很惊讶,想找我们打听工艺是怎样解决的,在那一刻我才感觉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正是武钢从要“产量”到要“质量”的缩影。65年前,中国的人均钢产量还不足以打一把菜刀,提升产量是武钢的核心任务。65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钢铁产量第一大国,但也一度面临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缺乏的挑战。2015年,武钢的营收就遭遇了历史最大降幅。
武钢有限炼铁厂党委书记、厂长李向伟:“中间产能过剩的问题非常突出,发展到现在,一定要求我们要转型升级。”
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武钢炼铁厂5座现役高炉全部采用自研,当年“自立自强 艰苦奋斗”的武钢精神,也转化为武钢转型的一系列举措:运营上,进行产、销、研一体化改革,打造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产品上“瘦身健体”,向高端化产品转型;生产上,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创建超低排A级企业。
武钢有限炼铁厂党委书记、厂长李向伟:“对一些落后的产线该关停关停,同时对现有的产线进行升级改造,这样的话整个企业焕发了生机。”
“含硅量1.633”,这是1958年新中国第一炉铁水日志中的数据;而在如今的现代化高炉里,这个决定钢铁质量的关键数据,缩小了四倍。
武钢有限炼铁厂六号高炉区域工程师桂腾:“六高炉今天的含硅量大概是0.4左右,是65年前铁水含硅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硅含量高的话一是增加我们的能耗,对产量、质量也有些不好的影响。”
如今,涅槃重生的武钢,装备、技术、品种、规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硅钢等领先产品进一步扩大技术优势,低碳汽车板、食品级镀锡板等新兴产品也不断“上新”“破圈”,冷轧硅钢片、磁轭钢等产品牢牢占据市场占有率第一。今年1-8月,在武钢有限所有产品中,独有领先产品接近1/4,新研发新试验产品创效超过7亿元。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向昊 郑杰 田畅 责任编辑 唐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