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育新闻|大学生原创AR绘本 助力糖塑传承
“这是一个与穿越有关的故事,小男孩小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糖人老爷爷的担子所吸引,在好奇地拉开抽屉的时候,穿越到了明代,目睹了一场用糖人大胜敌军的惊险战役……”近日,在天门市实验小学的美育课堂上,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述原创AR绘本《天门糖塑》的故事。
团队成员给小学生们开展公益美术教育
《天门糖塑》AR绘本由该校艺术设计学院的5名学生,历时3个月创作而成。绘本在参考天门群艺馆馆长王子丹所著的《天门糖塑》一书的基础上,整合了天门糖塑的相关资料,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罗照英为人物原型,对其进行特征分析与角色转化,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天门糖塑文化。绘本不仅采用立体化设计,还借助AR数字技术,通过视、听、触觉的设计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天门糖塑》AR绘本封面及内页展示
通过前期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天门糖塑起源于唐代,兴于明代,是由最初祭祀用的“糖供”发展而来的一门民间手艺,流传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多以褒忠义、寓吉祥、避邪恶为表现内容,将“吹”与“塑”巧妙结合,并善于利用小弹簧等部件,使作品栩栩如生。然而,这门承载着中国智慧的古老技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目前天门市的传承人不超过5位。天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杨韶新指出,“年轻人传承热情不高、糖塑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天门糖塑》AR绘本立体书展示
“糖塑起源于乡村,因而培养传承的土壤还需要从乡村儿童抓起。”针对天门糖塑传承岌岌可危的局面,团队指导教师康帆表示,希望能够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对糖塑文化进行乡村美育课程转化与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糖塑保护传承与乡村儿童美育、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天门糖塑》AR绘本数字书展示
在绘本设计制作完成后,团队成员还量身打造了一堂糖塑美育课,配套设计制作了儿童常用的尺子、材料包等系列糖塑文创产品,并专程前往天门市实验小学、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三店校区)开展公益美术教育,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品读绘本、制作糖塑等,在数字技术赋予的趣味性交互体验中带领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以前只知道糖是吃的,没想到还可以做成这么漂亮的东西!”课堂上,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三店校区)小学生熊浩轩被课程所深深地吸引,惊叹地说道。课程设计者、团队成员潘瑾怡表示,“希望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建立与传统文化的深度链接。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将在这些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据悉,此次美育实践活动也是该校的省级教研课程成果,旨在探讨思政教育融入艺术课程的创新路径。该课程已被纳入天门市实验小学、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三店校区)的美育课程内容。
监制:王俊健 夏威
审核:张宇
通讯员:李玲玲 丰雅鑫
编辑:董先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