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科学“鄂”知道 科普“开放麦”|徐世球:观沧海桑田 看武汉变迁

  2023-07-11 18:00:11
分享到:

编前语:5月30日,由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湖北省科技厅主办、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承办的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特色科技活动——科学“鄂”知道•专家科普“开放麦”在武汉举行。本次活动汇聚科普理论研究领域,聚焦江豚保护、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研究等领域知名科普专家,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开放麦”向全国、全网展示湖北深厚的科教实力和科普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湖北省十佳科普达人徐世球以独特的科普视角带领观众回顾沧海桑田的四亿年历史,深入探讨武汉环境的变迁。让我们走进他的科普故事,一起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观沧海桑田 看武汉变迁徐世球

地球,人类惟一的家园,已经度过了46亿年的漫长岁月。不同时期地球表面的环境不同,海洋和陆地总在交换着场地。远古时期的环境信息保存在随处可见的岩石中。自然界的岩石分成三大类,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正常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最能反映不同时期的地表环境及其变迁,如石灰岩、砾岩、砂岩和泥岩等。

也许你喜欢看历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不同时期发生的不同历史故事,你看完整本历史,就了解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我推荐大家看另外一本神奇的历史书,即野外一层层的沉积岩。这里的每层岩石就相当于历史书的每一页,其中的文字就是沉积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形成时间及所含的故事物化石等特征,他们记载着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从研究每一块和每一层沉积岩入手,不断扩大范围,就能知道某个地方不同历史时期是海洋还是陆地环境。

寻找武汉沧海桑田的证据

寻找武汉沧海桑田的证据,也要从认识武汉的沉积岩开始。武汉市除黄陂区和新洲区之外,其余区域保存的沉积岩,代表了4亿多年的漫长岁月。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这些岩石走进远古洪荒的岁月,去寻找武汉沧海桑田的证据。对武汉市岩层出露较好的山体进行地质考察,从下往上仔细考察和研究每一层岩石的特点及由此带来的环境信息,可以恢复每一层岩石形成时的古环境以及古代环境的变迁。考察研究发现,武汉市最早的海洋环境出现在距今4.3亿年,历经4次海陆变迁,最后一次海洋环境在距今2.2亿年时结束。自那时到今天,武汉一直是陆地环境,曾经出现过崇山峻岭。距今180万年至今,武汉逐步变成丘陵、河流、湖泊环境。由于远古武汉经历了多次海洋和陆地环境的交替,武汉的沉积岩中保存有丰富的海洋动物化石和陆地植物化石,分布广泛,尤以洪山区、江夏区、蔡甸区的化石最为丰富。海洋动物化石包括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及多种脊椎动物鱼类等。东西湖区瓠子山所产的距今3.8亿年的早期陆地植物——鳞木化石,得到了妥善保护。在阳逻发现了距今110—150万年的植物化石,研究表明,当时武汉处在热带,气温比今天高4—10度。

很有意思的是,武汉的山势走向总体呈现东西向,列入保护范围的山体有447座。1.7亿年前,武汉地区受到南北向强烈挤压的地壳运动,岩层褶皱变形成山,使武汉的山呈东西向延伸。

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江城胜境

武汉市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首位。武汉有一张无与伦比的水网,全市长度超过5公里以上的河流165条,面积超过0.05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66个,还有272座水库。武汉有1个国际重要湿地和6个国家湿地公园,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历史长河中,长江的位置和流经地区总在变化,终于在距今30—40万年时来到武汉。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从古到今入江口有多次改变,现今汉江入江的场面,是距今550年前后出现的。武汉市湖泊的形成与地壳运动、长江和汉江演变及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武汉市优良的环境是各种野生动物的乐园,目前已发现野生动物43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野生动物中鸟种总数380种,占全国的26.3%,包括留鸟、候鸟、旅鸟、迷鸟等;鱼类主要是4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鳙。武汉也是野生植物王国,仅东湖风景区就有819种,占全市近一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5种。包括观花、观叶、观果、行道和庭荫及地被绿篱植物等,梅花、荷花、樱花等观花植物名扬天下。水生植物科数占中国水生植物科数的40.37%。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因此被称为江城。武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堪称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武昌之名始于公元221年,有1800多年历史;汉阳之名始于公元606年,有1410多年历史;汉口之名始于公元1465年后,有540多年历史。武汉的文化之源是水文化,包括楚文化、知音文化、码头文化、黄鹤楼文化、盘龙城文化和江滩文化等。

开创美好的水未来

实施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以来,武汉市在优化提升四水共治、大力实施增绿提质、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大力强化水质考核、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当然,武汉优于水,也忧于水。水在武汉城市起源、历史演变、经济建设、对外影响及人们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武汉也面临水资源与水环境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与水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武汉的未来。总体来看,武汉江河环境较好,湖泊水质堪忧。2021年164个湖泊中,水质达到优良级别的仅有33个,其余均在Ⅳ类水质以下,没有劣于Ⅴ类水质。

在长江大保护提档升级的新形势下,武汉市今后应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强化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打造国内最大的城中湿地公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当然,每个城市居民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认识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成为美好风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共同开创大武汉的美好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记者:刘宁

编辑:胡明畅

审核:齐鸣 刘晓蕾 胡梦泉


责任编辑 胡明畅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