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科学“鄂”知道 科普“开放麦”|唐斌:守护“微笑天使” 我们在行动

  2023-07-11 17:06:56
分享到:

编前语:5月30日,由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湖北省科技厅主办、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承办的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特色科技活动——科学“鄂”知道•专家科普“开放麦”在武汉举行。本次活动汇聚科普理论研究领域,聚焦江豚保护、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研究等领域知名科普专家,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开放麦”向全国、全网展示湖北深厚的科教实力和科普力量。

长江里有一种动物,一米多的个头、圆圆的脑袋、铅灰的身子,它就是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江豚。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致力于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鲸类物种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让更多人看见“长江的微笑”。一起来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唐斌博士的科普分享。


守护“微笑天使” 我们在行动唐斌

大家好,我叫唐斌,现在是中科院水生所的一名科研人员,目前主要工作是开展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研究。今天我要分享给大家的故事也是关于长江江豚。

近几年大家走在武汉的大街上,经常能够偶遇江豚,当然了,我指的是江豚元素的建筑或文创。如果遇到过,说明你跟江豚很有缘;如果没遇到,那是缘分还未到,后面可以多留意一下,很有可能江豚就会出现在你蓦然回首处。下面就给详细讲一下江豚的故事。

再介绍江豚之前,有一个跳不过的话题,那就是白鱀豚。在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中生活着两种鲸类,就是白鱀豚和江豚。我现在工作的场馆叫白鱀豚馆,之前就是为了饲养白鱀豚而建立,有一头很出名的白鱀豚在馆里生活了22年,她叫淇淇,淇淇去世后白鱀豚馆再也没有养过白鱀豚,我们在野外也很少再能看见白鱀豚,2006年我们开展一次全流域栖息地的考察,很遗憾那一次我们没有发现白鱀豚。随后,2007年白鱀豚宣布功能灭绝,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十大人为灾难”之一,仅次于当年的全球变暖事件。为什么会引起如此的轰动,因为白鱀豚是50年来灭绝的第一种大型脊椎动物,也是1500年来第四个动物科的消失。我们老一辈科学家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很遗憾没能挽救这个物种。

长江江豚与白鱀豚共同生活在长江中,因为它嘴角上扬,看上去始终在微笑因此被称之为“微笑天使”。过去的几十年间,江豚和白鱀豚同样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它的种群数量从90年代开始快速下降,给大家说一串数字,1991年3600头、2006年1800头、2012年1045头、2017年1012头,这是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是江豚过去30年间的种群数量。我们国宝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是1800头,可想而知,江豚现在是多么珍惜。目前,已经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如果情况再恶化就是“功能灭绝”。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江豚种群数量如此濒危?归根到底就是过度的人为干扰,包括繁忙的航运、无序的挖沙、过度的渔业、严重的污染等等。再给大家说几个数据,以江苏省为例,港口的通过能力从1978年的0.5亿吨,曾长到2020年的17亿;长江流域的排污量从70年代的不到100亿吨,增长到2012年的近350亿吨,又是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可以想象江豚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怎样的破坏。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保护江豚?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就提出了,就地保护为根本,迁地保护为补充,人工繁育为支撑的保护策略。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践行。

就地保护,顾名思义,就是保护江豚原本的栖息地,为其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从1992年建立第一自然保护区开始,陆续在长江干流及两湖建立了8个豚类保护区。这些保护区通过限行限速、禁渔等措施,在繁忙的长江中,给江豚争取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迁地保护,也很好理解,就是为江豚寻找一个新家。我们选择与长江生态环境相近的长江故道作为江豚的新家。通过人为管理,为江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迁地保护实质是为了建立一个长江江豚的保种种群,最大程度降低灭绝风险,并进一步为野外种群的恢复提供种源。目前,我们已经开展建立了4个迁地种群,都取得了成功。保守估计,迁地种群数量已经超过150头,且均能自然繁殖,每年有超过15头以上的小江豚出生。为防止江豚灭绝建立了一道牢固的屏障。

人工繁育的定位是为长江江豚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我们通过人工饲养的江豚去了解江豚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活动节律,以此去为江豚量身定制保护策略。通过人工繁育的江豚,我们了解到江豚繁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江豚会怀胎12个月生宝宝;江豚宝宝会像人类宝宝一样吃奶,6个月左右开始吃小鱼;江豚用额隆发射声纳,用下颚接收信号,过高的噪声会对江豚造成听力损伤。通过近距离接触江豚,我们也更深入的体会到江豚是多么可爱的一个水中精灵,开心时会旋转跳跃;无聊时会吐泡泡;生气时会向你吐水。我们人类不应该去伤害它。

在江豚保护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比如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有很多非自然死亡的江豚被拖进了解剖室;2008年,天鹅洲迁地保护区经历罕见的冰灾,很多江豚不幸离世,受到重伤,对迁地种群造成很大的打击;人工繁育在早期由于经验很少,幼豚成活率比较低,看着鲜活的小生命离开,也曾给我们做人工繁育的信心造成过很大的打击。看到江豚保护取得现在的成就,过往的种种艰辛都是值得的。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经过种种努力,我现在可以很高兴、很自豪的告诉大家几个好消息。去年的长江江豚大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野外种群数量为1249头。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上面说的数字,江豚种群数量在2017年是1012头。虽然目前江豚种群数量还是极度濒危,但种群数量已经开始止跌回升。请大家记住这一个数字,1249,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第二个消息,就在上个月25号,有4头迁地种群的江豚,经过野化训练,被成功放归长江。这标志着迁地保护完成最后一环,也是迁地保护的终极目标。对于我们做江豚保护的人来说,是非常激动的时刻。而且,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技术已经被推广至全球,在世界小型濒危鲸类保护中,被称为“希望的曙光”。第三个消息,我们白鱀豚馆已经成功繁育4头江豚,有2头为二代江豚,其中就包括我们去年全网征名的“汉宝”,我们武汉的宝贝,以及我们直播出生的小久久。

长江江豚保护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离不开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坚持,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颁布的一系列保护政策,包括长江保护法、十年禁渔等;离不开广大志愿者、NGO的参与。

讲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保护这一种动物。其实,保护江豚不是根本目的,因为江豚是长江里的旗舰物种,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风向标,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保护我们的家园。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江豚的队伍中来,在如今的长江大保护环境下,长江江豚会迎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我们一起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期待长江水阔,江豚徜徉的愿景早日实现。

最后,邀请您一起来守护长江江豚,让长江的微笑一直绽放!


记者:刘宁

编辑:胡明畅

审核:齐鸣 刘晓蕾 胡梦泉


责任编辑 胡明畅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