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带火的缠花 在湖北匠人手中惊艳绽放

●●●

有没有觉得
近几年咱们的古装剧的服化道具
越来越有质感了?
《如懿传》里的点翠
《延禧攻略》里的绒花
还有《清平乐》《玉楼春》
《长月烬明》里的缠花


这也在“古风圈”引发“还原”“二创”的热潮


不少人还将自己的作品和制作教程发布到社交平台,又“圈粉”一波网友


缠花,也被称为“立体绣花”,是用多色丝线在胚架上缠绕出各种美术品,像工笔画一样,光泽丝滑,细腻唯美,自带书卷气buff。虽然名为缠花,但花样并不仅仅限于花叶式样,还有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样式。
缠花工艺以湖北省英山县最为著名,也叫英山缠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汲取诸家的精华,融汇了绘画、剪纸、刺绣、编织、雕塑等工艺的特点,独创出一种高雅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
然而,在推广、传播这项技艺的过程中,并不那么容易。老一辈手艺人多数文化水平有限,传承方式更加“原生态”,限于“口口相传”,加上文献记载的缺失,盈利空间有限。20世纪末,英山缠花技艺几近失传。
眼看古老的技艺即将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新生代传承人”、专家学者、民间簪娘让英山缠花重现昔日光彩。
指上有乾坤 心手巧传承
“英山缠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广英
2008年,25岁的陈广英从上海回家过年,见到了74岁的艺人张仕贞老人,第一次知道了英山缠花。回到上海,陈广英纠结了整整半年,终于下定决心,辞去上海工作,返乡跟随张仕贞老人学习缠花技艺。
没有参照实物,全凭师傅口传,陈广英差一点没能坚持下来。可看到已入古稀之年的师傅为了保护她的双手,坚持每天为她做饭,她感到指尖上沉甸甸的责任。
苦学三年,陈广英在2011年学成出山。同年,英山缠花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张仕贞和陈广英分别被评为省级和市级传承人。之后,陈广英通过仅有的两张照片,复原了婚嫁系列全套作品,而这花了她整整八年时间。
但此时,英山缠花依然是“深闺”中的姝丽,不为大众所知。为了更好传承这门技艺,陈广英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在配色、工艺和造型上大胆创新,将英山缠花艺术推向新的高度。2017和2018年,英山缠花连续两年随湖北非遗展赴欧洲展出。
陈广英与大学教授、老师合作,设计出多样化的饰品。作品多次被作为高端定制礼品用于重要的公务场合。在时尚之都罗马,她的作品征服了现场的观众,一支胸针卖出折合人民币1200元的高价。2022年5月,陈广英“升级”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陈广英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这次合作让她明白,传统工艺要想更好地传承发展,要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传承人。目前,陈广英的学徒已从十几个村民发展为近8000人。英山缠花工作室、传习所也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立,让英山缠花有了一个集中展示和传播的平台。
坚持守正创新 续写历史文脉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郭丽
2022年5月31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首届非遗时装秀现场。灯光飞舞,音乐铿锵,由武汉纺织大学郭丽教授精心设计,英山缠花技艺传承人陈广英参与制作的缠花主题礼服出现在聚光灯下,引发全场喝彩。此刻,英山缠花这一几近失传的古老技艺,终于在时装秀场大放异彩!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郭丽告诉记者:“要把根脉传承下去,一定是在正脉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让古老技艺充分转化到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各种领域。守正创新最主要的还是靠这一代年轻人,希望他们能接好这一棒。”
郭丽认为:“缠花并非没有市场,借助网络直播的平台,一场可销售几百单至几万单不等。供应不足是最大的问题,还需要数字化绘图、激光切割等技术,来进行批量生产,节约时间成本。”
“破圈”开不败 缠花获“新生”
新生代“守”艺人
目前,更多年轻人喜欢并加入传统文化传承中来,创新构思,新旧融合,让缠花融入生活、引入市场,续写当代中国美学下的极致浪漫。
技艺混搭,辽宁沈阳95后“簪娘”王晓铄运用缠花、绒花以及造花液的工艺,制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风”元素的簪花作品。
缠花几乎可以贯穿人们一生中的各个重要场合,婚丧嫁娶、庆生祝寿等场合,配合特定寓意的造型,体现喜庆、祝福、思念各种不同情感。例如新娘在簪娘博主@晴耕雨读_Akira定做缠花头面,作为自己婚嫁饰品。一件缠花饰品就是一幅有意境、有祝福的图景。
云南昆明的90后小伙于舟是一名缠花手艺人,从2020年4月开始制作非遗缠花。在设计创作时,除了传统的蚕丝、铜丝和卡纸,他还融入了琉璃、玛瑙等各种现代元素。每次作品发布后,配色和造型都令人惊艳。网友:这是什么心灵手巧的男孩子!
在新旧融合中,一代代非遗人,不断探索非遗创新传承的新模式,我们也得以见证更为极致的“中国式浪漫”。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黎黎 王磊 责任编辑 黄乐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