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逢阴雨 烘干保归仓|农情2023
眼下,湖北的小麦收获已进入尾声。今年,面对晴雨交替的天气,全省各地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抢农时、提效率,运用先进的智能烘干设备集中抢收,最大限度增收减损,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麦收时节,在襄阳宜城市小河镇占云村六组裕香家庭农场,四组智能化低温循环式烘干机正在对种粮大户张小满的小麦进行烘干。“以前粮食丰收了最怕下雨,现在粮食烘干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张小满说,今年,自己种了70亩小麦,由于阴雨天气,他就把收割、脱粒后的小麦直接送到这里烘干,既减少了粮食损失,保障了粮食品质,还降低了人力和成本。“我拉了一车20多吨,在这半天都烘出来了,非常快,而且省人工省时间,非常好!”
宜城市裕香家庭农场烘干设备正在作业
像裕香家庭农场这样的烘干机设备在宜城市还有202台,分布在全市10个镇、办,可一批次烘干小麦达5291吨,有效解决小麦在阴雨天气粮食堆积、霉变等问题。宜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拥军介绍,“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从小麦开镰收割就提前做好了一些准备。首先对粮食烘干机器进行了提前检修,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对新购置的烘干设备实行敞开式补贴,应补尽补。目前全市拥有粮食烘干设备能有效的解决夏粮丰收后晒场不足,连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造成粮食的损失,确保了全市的粮食颗粒归仓,保证了粮食安全生产。”
荆门市掇刀区创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烘干中心
6月2日,在荆门市掇刀区创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烘干中心里,机器轰鸣,四组智能化循环烘干机正在对前两天从河南抢运回来的小麦进行烘干。掇刀区农机局科教股工作人员刘丰莲介绍,这批小麦经过24小时烘干后,含水量已从运回来时的40%左右降低到了18%左右。“再经过5个小时的烘干,含水量将降低到13%以下。”刘丰莲说,智能化循环式烘干机可以对多种作物籽粒进行烘干,可以确保粮食的饱满度,保证粮食质量。到目前为止,这家烘干中心已烘干油菜籽接近1000吨,烘干小麦2000吨左右。
粮食烘干是保障粮食品质、减少粮食产后灾后损失、确保粮食丰收到手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今年麦收期间,持续的阴雨天气致使部分农户抢收的小麦水分含量高。为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小麦颗粒归仓,湖北省1790个烘干中心“火力全开”,为农户提供24小时烘干服务。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农机发展处处长郑先荣介绍,“烘干是粮食保安全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说是最后一公里。” 2022年,全省粮食烘干机达到9300多台,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达到19万多吨,烘干粮食230亿斤,减少粮食因霉变损失1亿多斤。目前,湖北省烘干能力达到近20万吨,按15到20天的收获期来算,可以烘干小麦60到80亿斤,完全可以满足小麦烘干的需求。
荆门市掇刀区康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烘干中心
既要烘得完,还要烘得好,需要科技来助力。在荆门市掇刀区康瑞农机专业合作社,搭载了北斗等智能装备的烘干机在小麦烘干过程中实现了温度、水分、风量等工况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化干燥作业。荆门市掇刀区康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洲:“这套物联网系统的好处就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可以看到粮食烘干的整个流程和实时状况,不用拿着水份仪去测量,便捷、省时、省工、节本增效。”
技术人员在钟祥市云博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者检查智能操作系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粮食烘干设施建设。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湖北省根据粮食的种植面积、产量大小,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粮食加工企业为主体,本着产地就近就地的原则,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智能化、信息化粮食烘干中心,粮食产地烘干率超过67%。2022年,全省粮食烘干机安装北斗监控终端超过1200台,是2021年的4倍以上,极大地提升了粮食烘干品质。目前,湖北正在加速优化烘干装备结构、推动绿色装备应用,提升烘干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按照《全省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到2025年,全省粮食烘干中心将达到2100个,烘干能力达到每批次24万吨。
湖北之声记者:陈劲松
通讯员:谢毅 胡雄 王熊飞 钟军
编 辑:雷燕妮
审 核:何伶凌 董延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