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夏收夏种齐步走,“无缝衔接”夺丰收|农情2023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眼下,湖北主产区小麦从南到北次第成熟,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我省小麦收获已过七成。在全力抢收小麦,力保颗粒归仓的同时,各地正积极调度农机手、农机具栽插水稻。
5月26日,在枣阳市熊集镇杜岗村的10多亩水田里,四台插秧机来回穿梭,栽下今年的第一季水稻。“这块田原来种的是油菜,前段时间油菜收了,现在正在抢种水稻。种水稻我们都是用插秧机,产量要高一点,又省人工又省时间。”农机手李勇一边搬运秧盘一边说。
枣阳是农业大市,眼下,枣阳市小麦进入全面收获期。为了确保小麦颗粒归仓,除了枣阳市本地收割机全力投入麦收外,还有1000多台跨区作业的外省收割机助力枣阳抢收,小麦机收率力争达到99.5%以上。
这些天,来自山东、陕西、河北等地的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陆续进入枣阳市。三天前,河南农机手小武从商丘载着收割机启程,第一站就到达了枣阳,目前他已收割了200亩小麦。“来了这边感觉特别好,我们的车停在这边,他们又是安排饮用水又是安排毛巾,天热下地还给我们准备了荷香正气水。”小武笑着向记者介绍。
为了确保收割机跨区作业安全、顺利,枣阳市安排专人负责跨区机具载运车辆信息统计和通行证办理,并组织专技人员就地对联合收割机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和技能培训。“外省跨区机手来后,我们会把他们加进跨区作业群,定期发布各乡镇的农机需求信息和作业面积,让外地机手精准对接,少走弯路。”枣阳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罗涛介绍。
为保证夏收夏种顺利进行,枣阳市积极协调组织本地农机手、收割机和外省跨区机手,收割机已达8000多台套,这两天就将完成夏收。枣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安军:“进入夏种阶段后,我们本地的机械和人力能够完全保证我们当地的夏种。我们有9万多台拖拉机,6000多台插秧机,农机的保有量充分,能够完全保证夏种。如果天气不出现特殊情况,我们在一周内能够确保完成夏种的任务。”
风吹麦浪,三夏正忙。麦收时节,在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麦林岗村连片的麦田里,曾都区启友农机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启友正在积极调度数台收割机、打捆机、运输机开展小麦机收、秸秆打捆、粮食运输作业。从收割机里捧出一把麦粒,刘启友说:“今年麦子的品相好,饱满度好,像这个亩产的话一般在800斤到900斤左右。”据介绍,这里的小麦在去年播种时实行了机械条播和种肥同播技术,从目前的长势和机收减损效率来看,今年的小麦丰收趋势明显。
这边忙着抢收小麦,那边已经开始犁田耕作。每年的这个时节,也是90后农机手胡科最忙碌的日子,在随州市新街镇胡堂村已平整好的10多亩水田里,胡科和三名农机手操作着三台智能插秧机栽插中稻。胡科说,利用智能插秧机,不仅插得快,而且很精准。“今天大面积插秧我们合作社采用了自动驾驶插秧机,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减少了人工。这块地有4.5亩,15分钟绝对能插得完。”望着水田里奔忙的插秧机,胡科信心满满。
随州市小麦种植面积79万多亩,截止5月25日,已收获小麦面积8万多亩,其中机收率达98%。眼下,随州市水稻育秧插秧正在逐步展开,在已完成栽植的52万多亩水稻中,机插率已达66.3%。“目前,全市已有2000多台农机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组织绝大部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自走式农机设备上加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高了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秸秆还田等机械作业检测能力,运用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农机作业轨迹、作业面积、作业场景可以全部呈现,无需人力到现场测量和调度。”随州市农机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孙友汉说。
湖北之声记者:陈劲松
通讯员:苏仁忠 谢远道 胡小纯
编 辑:雷燕妮
审 核:金若晗 童曼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