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岭村:“靠水吃水”有新解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是要因地制宜。水资源丰富、河道众多是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北岭村最大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特征,北岭村人爱水护水,因水生财,对“靠水吃水”也有了新的注解。
夏始春余,微风拂面。初夏的北岭村,除了有郁郁葱葱的野花绿叶,还有随处可见、在池塘里忙活的村民。“你看荷叶尖,那下面就是藕带,得按时采收,开花了就老了。”刚刚从池塘里扯完一篓鲜嫩藕带的种植户方向民告诉记者,眼下正是藕带上市的季节,田头价每斤17元。
别小瞧了方向民承包的这片20亩池塘,对于每亩的收益他可是“斤斤计较”,算得格外清楚。20亩池塘里全都种上了湘莲,四、五月份先采摘莲的幼嫩根茎——藕带,两个月后,又可以采摘一季莲子。方向民说,按一亩地50斤藕带、200斤莲子来算,每亩纯利润达4000元以上。
与其他村庄不同,北岭村池塘多田地少,记者发现,除了种莲藕,这里的池塘,塘塘各不同,塘塘有千秋。北岭村党支部委员方安民:“我们面临东西两湖,那边是西凉湖,这边是斧头湖,我们村在中间。”原来,北岭村地处咸安区向阳湖镇,东傍斧头湖,西畔西凉湖,水资源丰富,靠水吃水是村民们过去理所当然的最佳选择。可前几年,两湖受投肥养殖、入湖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影响,湖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先后完成湖库拆围、还湖于民等民生工程。2020年,又加码升级实施“两湖连通”工程,极大改善斧头湖、西凉湖水生态环境。而位于“两湖连通”工程交接处的北岭村人有了“爱水护水”的新使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池塘种养殖特色产业,开始书写“靠水吃水”的新注解。
“现在小龙虾都是30多元一斤,最少7钱以上,我们不少村民搞虾稻种植,每年都是20多万元纯收入。”方安民告诉记者,很多从前的渔民“上岸”后发展稻虾共作立体生态种养,在稻田里实现养虾种稻,既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又可起到除虫、节肥、疏松土壤等作用,种出的水稻更加绿色环保。不仅如此,村两委班子还鼓励村民充分用好水资源,打创收组合牌。
雨后的北岭村,大自然赋予的野生蒿笋正在上新。“这是野生的,市场有需求,因为它好吃,爽口,无污染。”正在采收的村民告诉记者,雨后湖水上涨,水中生长的蒿笋,一夜之间遍布满湖,成为了北岭村人增收的好来源。
记者看到,蒿笋与芦苇相伴,外行人不易分辨,一米多高的叶子随风摆动,而下到湖里,连根拔起的时候才知道,真正能食用的“笋”不到一巴掌长。正因为“精贵”,蒿笋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眼下,一扎能卖到20多元钱。方安民:“很多五六十岁的妇女去采摘,每天可以搞100多块钱。”
爱水护水,让北岭村人享受到烟波浩渺、白鹭群飞的自然美景;
因水生财,让北岭村人收获了利用池塘发展特色种养殖的红利。
记者:方楚楚
通讯员:李婷婷 陈润润 张冲
编辑:程天洁
编审:李培根
监制:杨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