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匠心+创新|交通强国征途中的铁四院印记
七秩荣光,共赴未来。从中国首条千公里级长大高铁干线武广高铁,到世界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铁;从亚洲最大地下火车站深圳福田站,到“站城融合”一站杭州西站;从万里长江第一隧到万里黄河第一隧......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是中国交通建设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贡献者。


本周,铁四院举办主题成就展、青年员工主题演讲比赛、庆典大会、青春接力跑等多项庆祝活动,展示建院70年以来的历史荣光、辉煌成就,展现铁四院人开疆拓土、接续奋斗的精神面貌。

艰苦创业,用记录刷新纪录
1953年2月4日,承载着新中国铁路建设的神圣使命,铁四院的前身——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应运而生。创建之初的铁四院,人员及装备极其简陋,但老一辈四院人赤子情深,以技术报国为己任,白手起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旅、探索之路。1952年开展初测的黎湛铁路,全长315公里,是铁四院勘测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外业背着行军床,住祠堂、农家;内业以床当桌,设计计算工具仅靠算盘和对数表;小组搬家靠的是老乡的单车队,午餐是自带的冷菜冷饭;在工地上等天亮、晚上提着马灯等下工、收工后找不到新住地是常有的事。

黎湛铁路是建院后设计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虽然苦,但一想到肩负国家建设的重任,大家也都苦中作乐,干劲十足。黎湛铁路从草测到通车,仅用了三年时间,四院人用“革命速度”为新线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京九铁路
时间向前推进。1993年,举世瞩目的京九铁路开建,全长2407公里,沿线219个车站,所经之处给地方和沿途百姓带来无限憧憬。峥嵘岁月里,铁四院在一次次铁路建设高潮中,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铁路共发展、与时代同前进,以设计报国和自身发展,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绚丽篇章。
穿山越水成为高铁设计的“国家队”
进入新世纪,高铁时代呼啸而来。新时代赋予了四院人新的使命,铁四院人找到了自己新的坐标、开启了新的征途。

广深准高速铁路
1994年12月,中国第一条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广深准高速建成通车,中国高铁的车轮开始缓缓启动……由此开始,铁四院针对高铁从设计标准,到勘察设计、路基工程、轨道等展开研究,最终形成了京沪高铁设计暂行规定,成为高铁设计的“开山之作”。此后建设的京津城际、武广、郑西高铁都以此为基础,为我国高速铁路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建设的京沪高铁提供了技术支撑。京沪、武广、郑西、郑武、合武、合宁......截至2022年底,铁四院设计建成的高铁里程达14000余公里,超过中国投入运营高铁的三分之一,规模位居全国乃至世界之最,成为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领跑者。
以“品质设计”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并未让四院人止步于“眼前的风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铁四院以变应变,以新应新,将勘察设计逐渐向全产业链延伸,以“品质设计”引领高质量发展。
2016年5月6日,长沙的一声汽笛长鸣宣告了由铁四院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全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商业运营示范线通车运营,标志着继德国、日本、韩国后,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中低速磁浮技术的国家。
超前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磁浮领域,铁四院依托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实现了在高速、城际和城轨、水下隧道等勘察设计领域国内领先,打造了多项专业品牌。

光谷空轨
2020年底,由国家铁路局组织、铁四院主编的铁道行业标准《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正式发布。该规范是我国首部市域(郊)铁路领域行业标准,对于规范和引领市域(郊)铁路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进都市圈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键成图”拥抱数智时代
铁四院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引擎,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力争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交通工程领域综合型科技集团。70年来,铁四院自主培养了5名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和1名全国监理大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项,詹天佑奖33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35项,其它科学技术奖、勘察设计咨询等国家级奖项71项,省部级奖项1400余项。
创新的步伐还在加快。铁四院主动拥抱数智时代,强化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的科技创新,从勘察设计源头出发,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助推勘察设计数智化转型升级,畅想“一键成图”落地,实现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致力打造绿色发展的四院。
湖北之声记者:童曼丝
通讯员:张启山
编辑:彭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