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à”变鸭?岂能为图方便随意消灭生僻字
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有一个村民群体姓“nià”。
由于在电脑信息系统中无法输入和显示该字,村民办证、出行等面临诸多不便,只能改姓“鸭”。这一情况近日引发社会关注。
姓氏关乎根脉,其一是宗族的血脉,其二是传统的文脉。古人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个姓氏,标记着一个人“从哪里来”。人们对姓氏的传承,普遍都遵照原字、原音、原意。电脑信息系统打不出生僻字,导致村民被迫改姓,这是技术的漏洞,应通过有效办法加以解决,简单用其他字代替,不仅没有充分体现为民利民的态度,还可能会对一个群体造成情感困扰。
近年来,因系统原因被迫改姓的案例还有不少。据媒体报道,山东菏泽高庄村有上百人姓“三(上)且(下)”(音同“陕”),由于姓氏生僻,电脑输入法打不出,村民们申请入学、银行开户、办理证件都十分麻烦,有村民无奈之下只能取近音字,一家分成姓“冼”和姓“显”。
姓氏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代表着血脉相连和亲情传承,是每个人寻根溯源、不忘祖宗的重要依据。姓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字的重要标本、“活化石”。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代表着特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透过姓氏文化,可以溯源而上探寻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生僻姓氏,往往蕴藏着特殊历史、特殊含义。如果一个个生僻姓氏在信息化时代凋零,中国姓氏文化“大花园”便会失色几分,不免令人惋惜。
值得注意的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除了生僻姓氏,还有一些生僻地名也面临消亡危险。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迎合信息化,一味图简便,贸然对生僻字进行改动、消除,浑然不知已对汉语言文字、中华传统文化造成破坏。其实,让生僻字在信息化时代得到新生,并不是一件难事。在信息系统里多造一个字,比在现实中消灭一个字,成本要小得多。
各相关部门和信息系统开发方应该本着尊重人、尊重文化、便民利民的态度,加大对生僻字的开发管理力度,扩大信息系统、输入法的生僻字存储量,推进各个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努力让生僻字、生僻姓氏、生僻地名能留存,让文化根脉能传承。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 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