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电话就罚款”算哪门子职场文化
近日,#公司规定不接电话1次罚1万#登上热搜。据《中国妇女报》报道,3月9日,贵州贵阳,吕女士去一家初创型公司试岗第1天,发现该公司现行奖惩制度中有多条罚款制度。根据当事人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到,董事长、总经理只需要发现一个电话不接或超过一个小时不回复,发现一次罚款10000元。
根据当事人提供的截图
以此类推,副总经理、各部门总监、各部门经理只要发现一次,分别罚款5000元、1000元、500元。仅从报道来看,暂时还无法确认,罚款是针对各级管理者的,还是说这些管理者有权对员工进行如此高额的处罚。但无论针对谁,如此奇葩的规定不仅严重挑战了社会常识,也冲击着职场人的心理承受上限。
有网友调侃,“我一眼就看懂了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有网友表示,“要是这样我每天都会有紧绷感……工资再高我也不会去,我是打工的不是卖命的。”的确,不接电话就罚款,即使是只针对各级管理者,最终恐怕也大都落在了基层管理者头上,毕竟,工作电话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这无疑是在给员工制造“每时每刻的焦虑”。
近些年,关于员工下班后该不该回微信、可不可以拒绝工作电话的话题,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讨论,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共识,那就是劳动者应该有工作时间之外的私人空间,有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支配权。保护员工在工作时间之外不受打扰,也是劳动权益保障的一部分。
退一步说,即使是上班时间,未接上级或同事电话,也可能存在客观因素,岂能“只要发现一个电话不接”就处罚?做企业,要先学做人,将心比心。仅从简单粗暴的处罚式管理,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相当畸形,制定管理办法只考虑公司效益,根本没有站在员工个人立场做过权衡。
今年两会上,关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议题,非常高热。如全国政协委员、作家蒋胜男建议加强监督“996”,充分落实八小时工作制;更有多位代表、委员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展开讨论。可以说,劳动者面临的身心困境愈发引起重视,保护劳动者各方面的权益已经汇聚成社会呼声。
而比奇葩罚款规定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何明显违背常识的管理规定,能够堂而皇之地形成白纸黑字?这恐怕不仅是相关企业负责人不懂法,而是自认为可以随意拿捏员工(包括中层),奉行“不干走人”的职场冷酷规则。
当下,不仅出现了新形态职业,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也有了很多新场景、新形式、新特点。工厂时代,职工往往在特定地点工作,下班后就自动“切断”了与工作的联系。而且,以往没有那么普及的通讯和社交办公软件,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一些管理者便习惯了有事没事@一下、语音一下、甚至随时拉一个群聊立马开会。
这些新工具赋予管理者的技术便利,轻易就侵入了大众生活。久而久之,习惯了用一部手机发号施令的管理者,就在这种“技术红利”下忽视了员工对工作之外时间的所有权,大有一种“只要我在线,你就必须在线”的理直气壮。
因此,全方位保护劳动者权益,还需要与时俱进、更加贴近现代职场、贴近劳动者实际需求和身心健康的规章制度。通过细化相关法规并严格执行,设置清晰的企业管理红线,警示企业对职工权益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敬畏,那些奇葩规定才能先消散于心,后消散于无形。
(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 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