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竹山:绿松石的点石成金路
新疆和田玉、湖北绿松石、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素有中国“四大玉石”之称。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县志曾记载:“城西八十里有女娲山,乃女娲炼石补天处。”民间传说中,女娲用五彩石补天后,把剩余的石料撒向大地,化为色彩艳丽的绿松石。
事实上,绿松石矿属稀有特色矿种,是含铜、铝、铁、磷等元素的溶液在岩层夹缝中,经历漫长年代淋滤积淀形成的隐晶质聚合体。绿松石矿体从数克到数千千克不等,但矿体连续性差,呈微小、分散、点状分布,属于不成带、不成面的“鸡窝矿”。在竹山县,由于蕴矿地区地质结构复杂,一度导致无法准确探明绿松石的储量,只能以矿脉带上未成形的绿蓝色伴生矿或岩浆向下流淌的蓝绿色水路为“引线”,寻找绿松石矿体。
为了对竹山县绿松石矿进行普查,20世纪70年代,湖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翻山越岭,深入密林进行调查。发现全县17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的126个矿区均有绿松石含矿地层,分布在方圆四百平方公里山高路陡、人迹罕至的茂密丛林、悬崖峭壁、山岭沟壑间的岩层中。
在这次普查的基础上,竹山县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绿松石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路。尤其是近年来,该县一手抓矿山整顿,一手抓产业升级,对绿松石产业进行文化赋能和精细化管理,不断补齐资源管护短板,拉长产业链条,书写了绿松石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上山寻宝 刨出矿硐8000多个
据估算,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绿松石矿理论储量约为5万吨。目前,全国珠宝玉石市场70%的绿松石工艺品来自竹山县。因矿产资源储量大、品质好,竹山被称为“中国绿松石之乡”。
史料记载,竹山县绿松石开采已有40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三次大规模开采,1960—1965年、1970—1975年的两次以官方开采为主。当时的轻工部在竹山设点开采绿松石,对外贸易部则负责加工出口。第三次是在1985—2009年,以个体开采为主,处于无序状态。
改革开放后,绿松石工艺品交易市场逐步放开,一些盗采者将绿松石毛料运到北京、西藏、广州等地,以每公斤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的价格卖给商贩,几经转手后,交易价格成倍抬升。一时间,竹山县绿松石矿山出现成百上千人盗采滥挖的现象。开采手段由抡大锤、凿钢钎,到空压机打眼、装炸药打洞,可谓五花八门。
2009年绿松石矿硐普查资料显示,当时竹山县私采乱挖和无序开采的绿松石矿硐达8000多个,洞连洞、洞套洞比比皆是,最浅的一两米深,最深的达数千米,到处可见洞道坍塌、植被破坏、公路掩埋。无序的开采造成了近万吨绿松石原矿被盗采和贱卖。不仅如此,为抢夺矿硐和一手货源,打架斗殴和强买强卖等行为也时有发生。
标本兼治 遏制非法盗采势头
针对绿松石开采乱象,竹山县多年来一直在设法整治。
198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一文,对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村民哄抢绿松石矿硐和一手货源等行为进行披露,采矿乱象引发关注。
为此,竹山县政府成立绿松石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地矿部门牵头,公安、司法、林业等多部门配合,深入涉矿乡镇采取“五个一律”(矿硐一律砌封、炸材一律没收、工棚一律拆除、设备一律下山、设施一律拆除)封山禁采措施,对盗挖的矿硐、涉矿涉黑人员进行了分类处置,对查封的盗采矿点安排专人守山护矿,对原取得县级采矿权的企业进行矿权审查,矿权到期的不再延期。
麻家渡镇原宣传委员王义富回忆,为让遵纪守法理念深入千家万户,竹山县通过皮影戏、三句半等方式开展宣传。王义富还改编花鼓船歌,带着宣传队在全镇19个村巡回演唱。1990—1993年的3年间,宣传队从腊月十五连续唱到正月二十。“歌儿一唱开了言,我把法纪来宣传。哪个要干违法事,认罪伏法后悔晚。”他至今还能哼唱其中的歌词。
“文宣”“武治”双管齐下,让矿区群众法律意识普遍得到增强,罗家坡村还在20世纪90年代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1990—2010年的20年间,竹山县共组织8次严打行动,搜山面积50余平方公里,收缴捣毁发电机、空压机等盗采大型设备6000多台(套),炸毁废弃矿硐3800余个,封填矿硐2500多个,立案查处非法盗采倒卖刑事案件35起。
从2010—2020年的10年间,竹山县先后投入9000余万元用于绿松石矿山管护,封砌固化矿硐1800多个,建设覆盖重点矿区矿山的管护执勤点55个。构建"乡镇主体、企业负责、国土执法、部门联动、领导督办"的矿山管护善县、乡、村三级管护网络体系,分层级签订矿山管护责任书。150多名专职管护人员在122个禁止开采的绿松石矿区开展巡查,13支机动巡逻队随时出击,打击盗采行为。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明督、暗访、夜查"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督办检查涉矿乡镇矿山管护情况。
多方共赢 矿山管护提档升级
在近年实践中,潘口乡丫角山等多个浅表矿区出现护矿难题,竹山县自然资源部门充分考虑国家、乡镇、村集体、村民实际利益,探索出“股份制”护矿模式,促进矿山管护提档升级。
2015年,竹山县国有独资企业兴竹公司代表县政府履行潘口乡绿松石辖区矿山管护职责,筹集资金5000万元参与矿山管护。兴竹公司、潘口乡、村集体组织、矿山管护企业分别按比例设置股权。为调动企业积极性,竹山县政府承诺在辖区内绿松石采矿权对外转让时,给予矿山企业51%的矿权转让收益。
竹山县小林扒、小寨、寨沟、金莲洞四个采矿权依法公开转让
2022年,竹山县自然资源部门建设智慧矿山的提议得到县政府大力支持,该县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集矿区道路微卡口拦截、矿硐人脸识别和声光报警、制高点全景监控、敏感区域无感知电子围栏、重点矿点震动监测、无人机自动巡航和智能巡护调度七大功能于一身的智慧矿山系统,实现了从人工护矿到智能侦察主动防御监控护矿的转变。
截至今年1月底,竹山县为790个绿松石矿硐安装了声光警戒摄像头,县、乡两级互联互通矿山管护监控指挥中心组网运行。智慧矿山管护后台运营工作人员介绍,智能监测系统发现有人进山盗矿,会立即通知护矿队员进山抓捕,巡山护矿由被动变得更主动。
据介绍,竹山县126个绿松石矿区中,4个已出让采矿权的矿区按照“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已修复61公顷裸露山体的植被、58公里损毁的乡村路,治理5处滑坡体,并对矿区内环境、废弃物等开展综合治理。其余122个矿区由县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涉矿的13个乡镇具体负责生态复绿。截至2022年底,该县已设立矿山封禁区530多个,在1000多公顷的废弃矿硐采矿区种植刺槐等速生树木,使千疮百孔的矿山出现新绿景象。
创新举措 特色产业做大做优
竹山县绿松石矿山治乱后,把市场定价权作为资源管护的一记重拳,采取“计划开采、三方监管、公盘交易”的资源配置模式,促使绿松石产业健康发展。
多年封山禁采“去库存”,使绿松石原材料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满足市场对毛料的正常需求,2014—2015年,竹山县自然资源部门对秦古镇小林扒、金莲洞、小寨和溢水镇寨沟四大矿区采矿权进行拍卖。所得资金部分用于县政府收回前期投入的管护经费,剩余的作为改善矿区环境的产业发展基金。
2014年起,企业开采的绿松石毛料要在县绿松石交易中心进行公盘交易。2023年首次开盘交易中,3.2吨绿松石原矿拍出了826万元的高价,缴税达180万元。绿松石产业服务中心主任田胜国透露:“7年来,已完成407场次公盘交易,交易额达32亿元,缴税达1.44亿元。”
公盘交易参与竞买人在看标的
近年来,竹山县自然资源部门在绿松石品牌建设方面多头发力,使绿松石矿产开发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近十年间,竹山县自然资源部门借打造“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东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推进绿松石特色资源地方立法保护、绿松石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并在资源勘查、矿权投放、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市场开拓、品牌打造和矿山治理恢复等方面赢得省、市政策扶持,加快推进绿松石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竹山县已完成国际绿松石博物馆及数字化交易、文化传播、电商孵化平台和抖音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形成以“一城(国际绿松石城)一园(国际绿松石工业园)一镇(卓尔.中国绿松石特色小镇)多基地(四大开采基地)”空间布局为依托,辐射全县5个重点乡镇的产业格局。
同时,竹山县还成立了行业协会和文化研究会,参与制定绿松石产品分级国家标准,注册“竹山绿松石”地理标志和马德里国际商标,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成省级绿松石检验检测中心。
此外,竹山县还扶持了一批绿松石加工、经销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将麻家渡镇创建为绿松石淘宝镇,麻家渡镇营盘河村、宝丰镇钟场村创建为绿松石淘宝村。竹山县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珠宝玉石特色产业基地”,竹山绿松石工艺师获评“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竹山绿松石获“灵秀湖北”旅游推介产品、湖北“十大人气礼品”、2022年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等多种荣誉称号。
目前,竹山县绿松石市场主体已发展到5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家,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绿松石工艺品年销售额超50亿元,缴纳税收过亿元,成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来源: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石濡华 蔡强 吴建国)
